中华美酒香飘四海,中国酒文化可以说是与中华文明史同步的。大浪淘沙,那些从悠远的文化长河中淀积下来的文学精品,居然也带有浓郁的窖香。而这其中部分作品走进了中小学课本,成了语文教与学无可回避的风景。<br>
最有趣的是中学课本选入的李清照的四首词,居然无不与酒相关:<br>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酒味中荡漾着少女烂漫的笑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闺中少妇慵懒的形象跃然纸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思夫的苦痛直落得女词人“人比黄花瘦”!国破家亡,良辰美景不再,女词人纤弱的肩膀何以堪负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br>
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代文人嗜酒是不争的事实,但文化作品中的“酒”通常只是“形”,放浪形骸之“形”;而其“神”则隐含于思想境界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今天品评古代文学佳作的最基本要求,也便于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br>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一代枭雄曹操的感慨;“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菊花隐士陶潜的情趣;“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则满含着恃才放旷的李白愤世的悲怆。<br>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想将学生培养成“酒徒”,但如何做到既让学生避开酒的魅力,却又能引导其步入诗人的境界中去呢?我想除了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引导,不妨试着理性地给这类诗文整合归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