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学经典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5710字。
第一课 《野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了解字词字义。
东皋(ɡ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 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作者简介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
1.教师:全诗通过景色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
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
……
第二课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
……
第三课 《使之塞上》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唐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是最繁荣强盛的,但是,唐朝虽然强盛,那么它是不是就一直很安定和谐呢?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唐朝也并不安定,由于各少数民族不断骚扰,所以战事不断,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候也乘胜北逐,有扩张领土之意。在这种背景下,开元、天宝年间呢,许多诗人都参加了戍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的所见所闻写进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了唐朝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其实边塞诗最早是发源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只是到了唐朝才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学们,我们大都生活在南方,大家想知道北方边塞有怎样的一幅风景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一通来领略北方边塞的别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