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把握“引文”传递的思想情感信息──鲁迅作品六处引文浅析 左右
无论学贯中西笔耕不辍的大儒,还是市井之间吆喝不止的小贩,他们在著述之中,在谈话之时,都喜欢引经据典地援用一些典故、文句和词藻。这些引用的东西,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透视出语言表述者自身的人生观、爱憎情感和精神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随便放过课文里这一类意味深长、情感蕴藉的材料,而是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其间潜藏的情感,却体会作者的思想,去领悟其间种种难以言传的妙韵。
引用典章文句的现象在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中出现多次,有必要作这方面的专门研究。鲁迅先生早年曾受教于绍兴城里一个以严厉著称的私塾──三味书屋 ,在那里,他在先生的严厉要求下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古代经籍,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形成了很强的驾驭文字的功力,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援引一些古诗文章句,而理解这些古诗文章句的内涵和思想折光对学生理解先生作品主题和情感,对我们语文教师了解先生作品折射出的教育思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笔者就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六处引文作出简要的诠解:
一、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出自《论语·述而》,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到仁,仁就自然来到了”。
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出自《幼学琼林·身体》,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就说‘(那个缺口)就像一个狗洞大开着’。”
3、“上九潜龙勿用”出自《易经·韩卦》,由“初九潜龙勿用”和“上九亢龙有悔”二句爻辞杂糅而成。“初九潜龙勿用”意思是“君子应韬光隐晦以待时机”;“上龙亢龙有悔”意思是“人应以亢满为戒,注意物极必反的道理。”
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上述四句,都是旧时书塾读物中一些极艰深难懂的文句,且无句读。蒙童们读这些句子时根本不知所云,常常读错背错,而且错得离谱可笑就情所难免了。鲁迅先生这样写,这样对“死读书”的效果进行生动的再现,不仅反映了旧私塾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学习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教育制度,目的在于评击旧教育制度对青少年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