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散文化议论文与散文中的议论
- 资源简介:
约6450字。
高考作文指导:散文化议论文与散文中的议论
散文化议论文,就是在议论文的框架里,融入散文的笔法,使议论文采化、情感化。与规范议论文相比,它有如下特点:一是笔法自由活泼,可以借助散文的联想手法,引入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二是语言有文采,多采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扩展语言张力;三是融入情感,使语言优美,议论有温度。
散文化议论文,首先是议论文,因此,它应该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切不可叙事太多,议论太少,本末倒置,最终写成不伦不类的文章。
此类议论文行文整体上追求语言的文采化,议论的情感化,较能体现考生的文字功力。
【典题范文】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寻找“中国味”
踏雪寻梅
◎上海考生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弹奏,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味”,寻找那与生俱来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埋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找到一种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文化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他们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为的是让中华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精神面貌,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文化之味。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等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于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于他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能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