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分析线索及作用
- 资源简介:
约9210字。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考点:分析线索及作用
一、考点解读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空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⑥见闻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知识储备——梳理线索及分析其作用
如果说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那么线索就是这条轨迹的路标。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找到了线索,分析结构就水到渠成了,作品的思路结构自然也能了然于胸。线索能够指引读者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的主要线索类型: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1、时空连“线”
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
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
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 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
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3、反复出“线”
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情”往往就是散文的线索。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