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字。
疑在该疑处,问在精当时——浅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八洞初中 赵雪琼 于冬梅
【题记】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波普儿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一、语文课堂提问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对不对?”、“好不好?”很少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7、提问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8、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要想走出误区,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必须渗透教师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古诗云:“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语文教师应该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在关键处设置问题,即牵筋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