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中文阅读方式变革研究论文
超阅读:虚假的读者狂欢
刘 晗
提 要: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表达了对传统写作中先在设定的写作对阅读、作者对读者优越性的质疑,主张打碎这种尖锐的二元对立,提倡阅读即写作,消解写作与阅读的边界,使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优越性得以颠覆。电子超文本写作与阅读部分地实践了这种写作理念,但传统印刷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层系思想依然在电子空间里延伸,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抑或写作理念诉求的实依然面临重重困境。
关键词:超文本阅读 作者 读者 合作者 理念 困境
基于电子超文本网络的阅读(即超阅读),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的阅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超文本的观念成型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几乎处在同一时期,而且二者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源于对印刷书籍和层系思想这类相关现象的不满”。[1](P78)半个世纪以来,二者相互印证、彼此阐发:首先超文本的精神资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后现代主义;其次超文本的研发成功又为验证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提供了场所;再次后现代主义以超文本作为反对传统阅读的有力武器,并在超阅读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自己的阅读理念。
后现代主义阅读理念是对传统阅读理念的扬弃。传统阅读理念潜含着一种不言而明的假设:文本由作者生产,作者为生产文本经历了痛苦、承受着煎熬,因此作者对生成的文本负责,同时对文本拥有决定权和终极意义的阐释权。与此相适应,文本的批评也主要致力于追问文本何以产生的原因,将重点放在阐释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上。总而言之,传统阅读“力求确立作者所意谓者”,而“毫不顾及读者所理解者”。[2](P51)在传统阅读中读者受到作者的挤压,作者君临读者之上,读者对文本所能做的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显见,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对读者有着一种先验的优越性。对于这一点,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早有认识:“传统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对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对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德里达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致命要害是把先验的假定真理误认为努力的目标,而对这种先验的假定不作任何的怀疑。因此,德里达要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命题进行解构,要在“一特定的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3]( P56-57)执著于这样的追求,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的首要宗旨便是摧毁“写作/阅读”、“作者/读者”这样一种二元对立,颠覆写作、作者对阅读、读者的优先性,把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阅读与读者解放出来,“废除作为阐释主宰者的意图观念,作为起源和权威的作者观念,作为支配作者所‘使用’的话语的人文主义主体观以及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存在的观念”。[4](P301)当然,这种对占优势的一元的颠覆并不是让曾经遭受挤压的另一元取而代之(即在摧毁作为中心的一元的同时,建构另外一个中心的元)。它的要旨是“把传统的二值(元)对立直接的笔直的界线加以松动,让其错位和脱臼,从而倾斜起来,于是就避免了两极之间的正面冲突”。[5](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