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对联,学课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6/11 8:30:4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00字。 对联题成了现年考试的常见题型,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很实在,也比较有文化味. 
编对联  学课文
  慈溪市育才中学   王远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民间常有以联会友,以联征婚的佳话,古代科举考试也常考对联。很多名胜古迹,会议庆典等大都因有对联而增色。在去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编对联成为贯穿整台晚会的节目,把祖国各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用精彩的联句融汇一处,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说明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受此启发,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开始适当引入对联,丰富课堂教学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一、用对联导入新课
  传统的课堂导入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如介绍《过秦论》作者贾谊时,引入长沙屈贾祠联一副:“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在讲读《过秦论》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此文出自《左传》,我转引一副妙趣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读左传,书向右翻。”并作如下点拨:上下联分别用“南、北、西、东”和“上、下、左、右”八个方位词。古代书籍文字竖排,读时自上而下,书页向右翻过,此与现代简体横排书籍有所不同。作者以《左传》对“西瓜”即以雅对俗,妙趣顿生,为教学课文创设了很好的情境。讲《荷塘月色》前,我问学生学过朱先生的哪些文章,学生一一列举,我说江泽民同志有一联可让你更方便记住:“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一联串起作者多篇代表作。而且一个国家主席为一作家写联,也会更激发学生对一代文人朱自清产生好奇心并增加敬仰之情。
  二、用对联拓展教学
  有的课文段落涉及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讲授时若引入与此有关的对联,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滕王阁序》时,便将南昌滕王阁联咏出:“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并告诉此联来历和用典的特点,这属于集句联之一种,联中集了孟浩然、韩愈、陶渊明、王勃的诗文各一句而巧妙成联,令人击节赞赏。在课文讲读的高潮处引述对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我讲《句践灭吴》时,在讲到越国“父兄请战”的动人场面时,我引一联:“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我还让学生积极参与,把“卧薪尝胆”一词先空着,让大家来填,结果不少学生都想出了这个词,使学生有了一点成就感,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用对联总结课文
  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去枝缩水、提纲挈领、培养简洁表达的一种好方法。如《琐忆》洋洋数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