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语言文字运用题
- 资源简介:
约4010字。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语言文字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 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7分)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找个合适的生意做。 (节选自梁鸿《出梁庄记》)
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 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