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52(5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52(5份)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最优’的选择”导写及范文点评.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调快慢之音,奏时代之曲”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固本与求变”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两只蚂蚁攀墙的故事”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摒弃名著避雷,拒绝粗暴标签”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摒弃名著避雷,拒绝粗暴标签”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做出标签化的判断,如批评名著指出其坏处或对名著提出唯一的武断的不可变的看法,提醒阅读者“慎入”。有人认为不可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的判断,也有人认为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批评。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闸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而“名著避雷帖”用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判断,会消解我们悉心涵泳的耐心,也培养不出我们认真品味的习惯,让我们无法体会名著的审美价值,障蔽了我们对名著丰富意蕴挖掘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批评,只是要从多角度和用发展的眼光去判断,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祝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离,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低死的遗物。
[参考立意]
1、品读文学名著,拒绝粗暴标签
2、阅读名著,摆正质疑的天平
3、正确阅读名著,提升人文素养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固本与求变”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魏征的话,提炼关键词“固根本”“浚泉源”,强调要打牢根基,注重根本、源头。可以把“本”“源”具体化,于个人、国家来讲,“本”“源”可以是务实、打基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路自信等等。材料二引述桓宽在《盐铁论》中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因时变”“随事制”,强调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固根本”和“因时变”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的,“本”是“变”的前提,“变”可以更好地固“本”。
材料最后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将文章置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思考我们青年“固本”“求变”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固本”“求变”。固本与变化都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兼顾的
……
2023届上海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最优’的选择”导写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
你对此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命题者说】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大大小小不同的选择,因而关于“选择”的话题我们并不陌生,所谓“最优的选择”,其字面含义也不难理解。因此,有些同学在读题后首先会产生疑问:这个世界上存在最优的选择吗?
的确,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人们当下所做的“最优”选择,不具备绝对的意义;世界也是系统的,人们从自我出发所做的“最优”选择,在全局角度也未必具有实在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学的疑惑不无道理。但这个题目的关键真的是在讨论最优选择的存在与否吗?
仔细读题,你一定就会注意到题目以分号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前一分句的“倾向于做出”和后一分句的“未必做了”揭示出主观意愿与实际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由此可见,题目的用意是在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个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藉此来呈现对所谓“最优”的认识。
倾向做出最优的选择是人之常情,但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的“最优”加了引号,这提示我们对其含义的特殊性保持警惕。“最优”当然包含了“最好”“最佳”的意思,然而在这个题目的语境中,又不能简单等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调快慢之音,奏时代之曲”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地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铁”“高速公路”就不怕塞车,有“宽带”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快递”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的作文。
“慢是成事的基础”“快是前进的动力”“快”“慢”兼得,既快且稳,动力既足,品质也好,这是目标,更是追求。
“快”与“慢”相依相存,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既要追求发展,又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既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又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腴。正如陶行知所说:“假如我有两枚钱币,我会用一枚钱币去买一块面包,而用另一块钱币去买一枝水仙花。”“月亮”与“六便士”从不应该是“鱼”和“熊掌”,两者可以兼得。“慢”是基础,“快”是动力,两者并存,国家才可行稳致远,生活才可安谧美好。
乾乾终日,我辈青年当与时代偕行。既要努力学习,增强学识,为“快”助力;又要陶冶性情,加强共识,予“慢”理解。
“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两只蚂蚁攀墙的故事”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边的食物。这段墙长有20米,高有10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可每爬到大半时,就会因劳累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每一次跌落下来,它都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之后,决定绕过这段墙。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这段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用起来。那只“勇敢”“坚定”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要认真审读材料,紧紧抓住材料中两只蚂蚁在行动上的区别,分析它们的思维方式、行动的结果有何不同。注意辩证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联系实际可以看出,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或实现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付出辛勤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方式或手段,即解决“方向”问题。正所谓既要低头行路,更要抬头看路。找准方向,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找错方向或根本不辨方向,就会事倍功半,与成功失之交臂。写作中,如果就蚂蚁谈蚂蚁,就会缺乏现实意义,要联系自身实际或社会实际。举例论证后一定要分析论据,结尾部分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或提出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