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名校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5(4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名校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5(4份)
2023届四川乐山高三一调作文“热情与理性”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广东广州市高三一模作文“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简约与繁复”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作文“智辨谚语,行稳致远”导写及范文.docx
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简约与繁复”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吉林)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23年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检测的作文题,作文题材料字数最少,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
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1.审读材料
“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
……
2023届乐山高三一调作文“热情与理性”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没有了热情,便没有了宗教、历史、浪漫和艺术。——巴尔扎克(法国)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和你的热情开战。——纪伯伦(黎巴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名句引语式的二元关系材料作文。材料通过巴尔扎克和纪伯伦的名句突出了“热情与理性”的重要意义。写作时应围绕“热情与理性”的二元关系去写。
“热情”含义偏向褒义,一般指对人对事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但有同格游戏等理解为热情;把“感性”“情绪”等当作“热情”,都是不恰当。审题时不但要强调“热情”的重要性,更要揭示“理性”与“热情”之间矛盾对立或调和的关系。不能只写“热情”而忽略“理性”,或只写“理性”而丢了“热情”。须明确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遵循“求同、求异、互补”之方法。
【作文素材】
1、热情有极大的价值,只要我们不因此忘乎所以。——歌德
2、热情造就我们世上一切的善和恶——司汤达
4、人生是严酷的,热情的心性不足以
……
2023届广州市高三一模作文“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原题呈现】2023年广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广州一模)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是引文部分,严格来说,意义也不大,就是一个出处,告诉学生,这道题是引经据典,有理据的。
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这是题目中的“感悟”“启示”“解释”,实际上是复述、复现。旨在告诉学生,水能漂石,关键在“势”。
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这就是说,我们要合乎“势”,顺自己探寻的“势”而发力,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做得轻松、做得得劲儿。
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这里,考生也可以写驳论,或者只有驳论,也不是不可以。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变造的例子来佐证,逆势而为的遭殃事情。
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里,考生要说明如何正确地认识“势”,考生也可以写驳论,举反例阐述不正确地认识“势”有哪些个情况。
灵活地把握“势”……这里,考生
……
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作文“智辨谚语,行稳致远”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黑龙江)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思辨类的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肯定了“谚语”的价值,紧跟着一个转折“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这句话是材料的重点,也是论证应该集中关注的地方。“仿佛有矛盾”的“仿佛”表明矛盾不是绝对的,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也是可以思辨的地方。随后列举了两组谚语,对前面“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这句话进行补充。
材料提供了思辨对象“有些谚语之间彼此仿佛有矛盾”,那么我们论证应该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为什么“仿佛有矛盾”,我们讲清楚背后的原因,或者论证分析“谚语之间没有矛盾”都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可以从谚语的概念出发。
材料“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