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时文赏析) 人不能在流浪的心境中度过一生
——李书磊散文《河边的爱情》赏析 陈俊明
滚滚红尘中,多少人渐渐远离了那些古人和古文,远离了古朴爱情与古朴乡村组成的古朴中国。幸亏有了李书磊先生,才让我们的记忆复活,勒马于悬崖,随同作者走进过去,走进古典。让古典浸润我们的心灵。
《河边的爱情》出自作者的《重读古典》,作者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古典,它不是对古典进行现代“装潢设计”,而是为古典注入了新思维与新意识,使读者能够发觉古典并不古老,它们能够以鲜活的姿态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让我们再一次来谛视它们。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融成一片,读起来有一种横亘古今的历史苍茫之感。韩毓海为李书磊的散文集《为什么远行》写的书评里说:李书磊一个人默默地在西郊赁屋而居潜心攻读,其西郊的居所多古槐,“夏夜之中,或许也有蚕冰凉地落入树下静坐的人的颈项之上吧,我想那时的他心如古井,而在夜幕里也定然能听得见自己的心音的。”李书磊本人则在《重读古典•自序》中这样描述那段潜读的生活:“两年间我很少说话,只是在窗下读书,读古书。有时候读到感动处特别想与一个人聊聊,但没有人。我于是写成札记。那一天傍晚我走出楼门,发现纷纷扬扬地正飘着大雪。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艾青的一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站在雪地里不知为什么我竟泪流满面。”作者就是这样创作的,在这样清静孤寂的背景下读书,思想只在书中驰骋游走,完全没有功利的诱惑与嘈杂的侵扰,读书的感受自然会大不相同。李先生在《重读古典》序二里更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觉悟到大部分时候人对最重要的启示是对面不识的,我想古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灵魂其实一直都在向我们告诉着我们作为中国后人的秘密和使命,只是由于麻木和愚顽我们非得要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在领悟它。”
我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的时候如同一个人用他古典的手,引领我们走进古典。如同醍醐灌顶。说起李书磊,有很多人说他的名字真是名副其实"磊落书生"。而他的简历也是出奇的简单,北京大学读书,中共中央党校任教。一个学者,他的所有价值只有在他的著作中才可以体会到。他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的大悲悯,他的见解独到而深刻,他不时尚不作秀……他把文化作为信仰,他因此而弥足珍贵。我们无意于谴责人欲横流,人欲正是人生与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但令人无比恐惧的是人欲的实现丧失了良性的途径,人欲完全摆脱了远虑,完全以眼前的暂时满足为目标,因而它变成了一种恶性的破坏力量;尤其可怕的是现代生活方式过分被消费主义所左右,尤其是被对物欲的无限追求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