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从教材中走出来的爱情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3 17:44: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2
高中教材里,涉及爱情的作品很多,仅在高二教材中就诱饵十多处。诗歌有《我愿意是急流》《卫风 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鹊桥仙》《一剪梅》《雨霖铃》等;小说有《边城》《项链》《林黛玉进贾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柳毅传书》《装在套子里的人》,当然《祝福》《守财奴》也有片段描写;戏曲中有《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闺塾》《哀江南》等,(《窦娥冤》《茶馆》也有涉及)。高中教材如此频繁的出现爱情题材的作品,教者又怎么可能回避呢?事实上我们根本无须回避也回避不了,教材中的这些经典,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去领悟,去发现这一玫瑰色的最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引导学生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更深层的透视社会。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语文教育者在教材中毫不避讳的渗透爱情题材的用意呢?
一、爱情作为文学中永恒的话题,符合中学生的审理心理。高中生风华正茂,渐趋成熟却又涉世未深,有着单纯而美好的审美心态。同时他们希望教材能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而爱情便是生活多层面之一。教材中美好、戚美、纯洁的爱情正是他们内心深处萌发和向往的,例如,许多同学在学完沈从文的《边城》后各抒己见,有人为翠翠的结局感到惋惜,有人为她的等待呐喊,有人为她的痴心感动......无论哪种见解他们都认为翠翠的故事中蕴涵着人类至真、至诚、至纯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二、通过爱情认识社会,挖掘不同的时代特征。对这类课文的认识决不能停留在爱情的层面上,那样就太肤浅了。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爱情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之一,必然由其决定,又微妙的影响的当时的社会。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真实地表现情人约会时,因不见心爱的人儿出现而彷徨不安的心态,而静女面对男子的约会显得顽皮而大胆,只是因为当时是奴隶社会,苛刻封建礼教自然尚未形成,因此青年男女才会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如此大胆。步入封建社会后我们接触到的作品几乎是以青年男女的无奈与抗争批判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但在不同的时期,爱情折射出社会细微的不同。例如《孔雀东南飞》,东汉时期封建制度得以成熟,封建礼教束缚着人民的思想,也造成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唐代是封建史上较繁荣的朝代,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唐传奇应运而生,《柳毅传》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人民反抗封建束缚的良好愿望。《杜十娘怒沉白宝箱》中我们在痛恨李甲的始乱终弃的同时也让认识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甚至在爱情天平上成为重要的砝码。《红楼梦》更是以宝黛爱情为线索写清末封建制度的衰落。
三、 教材以爱情闪光的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不会只有光明的一面,联系社会现实,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如果今天让我写一部关于爱情的作品,或许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往往以沉默和争吵代替友善的沟通。爱情和婚姻陷入困境,我们又该作出一个怎样理性的抉择?我们应该一如舒婷《致橡树》中所追求的那种相互扶持又平等独立并能同甘共苦。
四、爱情题材的中也能让师生之间很好的展开互动。高中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是能感知并理解“爱情”这个话题,而爱情几乎是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的,对老师们来说,他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有可能就是他的亲身感受。例如在学秦观的《鹊桥仙》时我和学生展开了互动。同学们认为词中流露出高贵脱俗的爱情观,而我却和学生说自己决不会学织女,如果我的爱人不在我身边,我会努力的争取来到他身边的,给他幸福。同学们觉得我的观点比较现实化,能认同和接受。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文学作品中,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可透视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拥有更成熟的人生体验:美好的事物注定要经历很多的磨难,而我们需要的做的是坚持这份美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