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杨 猛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着重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个性 质疑问难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语文是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反映形式。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性生活发展的新需要,诱发某种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和进取心。其中好奇心是诱发创新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居里夫人把它称为“人类的第一美德”。国外有位美术教师在批改学生的图画作业时,发现有位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形,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却画成方形,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我曾经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便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去了。”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苹果画成方形,本已脱离实际,而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学生,反而循循善诱,鼓励学生 “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启动创新思想,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可以通过“朦胧诗”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就是“朦胧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便是舒婷,她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多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的诗选择奇特的意象,运用跳跃性的结构,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又如在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时,可以通过“序言”这种体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序言,一般是介绍、推荐某一著作,说明它的内容、宗旨和写作经过,有时也交代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