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40字。作文教学,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周敏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思维品质普遍不高的现象,阐述了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思维品质才有助于写作,并相应地提出了提升这些思维品质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思维品质
作文是思维的花朵。写作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一篇好作文的写成,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很难想象,一个见解肤浅、思路混乱、逻辑不清的人能写出好文章。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学生思维品质现状。
1、幼稚与肤浅。
也许是由于过于简单的生活环境,也许是师长们喜欢给孩子一片纯净的天空,也许是阅读面的狭窄导致对生活的感悟太少,也许是题海战术已使学生习惯做不习惯反省思考,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理解不深、浮于表面的幼稚化倾向。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话题为“诚信”,很多考生仅把他理解为“不说谎”,所写事例是幼儿园小朋友都已听过的“狼来了”。200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话题为“人文素养与发展”,有很多考生写公交车上让座、不随地吐痰等事来体现良好的人文素养,完全不能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进行自己的阐述。作为高中生,作文竟如此的幼稚与肤浅,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2、偏激与盲目。
相对于思想幼稚与肤浅的学生,思想偏激与盲目的学生似乎比他们要有个性,有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十分地主观与盲目,事实上是幼稚与肤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们往往因了社会上某一方面的不入眼便全盘否定整个社会,写出的文章或愤世嫉俗或悲观消沉,不能做到全面地辩证地思考问题,不能得出客观的公正的见解。读这样的文章,往往让人觉得灰色与消极,从而心情沉重。
3、闭塞与狭窄
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话题,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却一片空白,没办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找不到相应的材料,想不到相关的事情,只能东拼西凑,像挤牙膏一样挤一点算一点,凑足字数就算交差了。这样的文章往往文气不连贯,甚至思路混乱、不知所云,实在让人难以卒读。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内存少,又不善思考,不善于把所写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二、中学生应具有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一切智力品质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中学生应具有的思维品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面对外物能够迅速地思考并很快形成自己的见解。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往往能在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