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70字。
河南省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理念和省教育厅中考文件的要求,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实验区和非实验区的两套试卷结构简约合理;试卷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试题设置科学,指向明确,既能体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又能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2006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与往年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突破。
一、依据课标和考纲,稳中有变
语文试卷继续沿袭2005年中考模式,非课改分四大部分,22小题,满分是100分,课改分五大部分,24小题,满分是120分。
试题形式稳中有变。比如积累运用第一题,汉字书写的考试,每年都有,而且越来越科学。以前是照着抄写一句话就可以了。2005年变为:请用楷书写一句你喜欢的或自创的人生格言,激励自己或同学。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少于8个字。今年,就变成:仿照下面句子,在田字格中续写一句话。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3分)
留心生活,处处都有风景:晨风中一株带露的小草是风景;校园里一声亲切的问候是风景; 生活中一个会心的微笑是风景。
实际上已经是对题型的有效整合。
语文积累,古诗文考查材料都出自新课标推荐的50篇优秀诗文。
阅读部分,现代文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与05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都出自课内不同,今年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内外各一则,课外与课内相关,短小浅显,学生借助提示、注解,基本可以理解。
作文,仍然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作文提示与要求保持不变。
考卷题型分布方面,选择题仅保留了一道题,都是第2小题:下列词语中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分值仅为2分。课改在第3小题还有一个补写句子题,也用了选择,2分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些题设计新颖,内容上既贴近生活,又能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没有像往常的题型那样,让学生都奔着一个方向去思考。
第5小题.仿照下面的例子,对“采”字作解说。(3分)
比:“比”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人,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比”,最初的意思是并列。如:比邻。
采: 上部是一只手在抓取,下部是结满果实的树。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摘树上的果实(1分) “采”,最初的意思是采集、选取(1分) 如:采摘、采取等(1分)
三、关注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考卷着力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情况,着力于检测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真正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修身立业、治学交友、科学创新,充满人文关怀。
语文贵在学以致用,关注生活,第一部分语文积累,第3小题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共3分)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建成了!毛泽东同志“高峡出平湖”的伟大预言终于达到了。三峡大坝的建设者在施工中综合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施工技术,右岸大坝4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中没有一条裂缝。不仅结构性断裂没有,表面、浅层裂缝也没有;不仅宽的裂缝没有,细的、发丝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