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过关检测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8670字。
12《玩偶之家(节选)》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中国游客赴美旅游兴致降低,纽约旅游生意不如从前。
B.如果评选当今最能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明片,一张无疑是属于高铁的。
C.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围绕着瓜岛的争夺展开了一场极其惨烈和血腥的战役,这一战也成为了很多日本官兵挥之不去的恶梦。
D.如今的张作霖墓地已经惨破不堪,简单的水泥墓地历经风雨战火冲刷,已经破损严重。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课文节选)
易卜生
娜拉: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娜拉: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做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
海尔茂:(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
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拉: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
D.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3.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之情,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
4.“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对此的 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5.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海尔茂最终暴露了自己自私虚伪的一面,这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