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同步练习39
- 资源简介:
约5720字。
7《包身工》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运用反语的手法,猛烈抨击了段政府的卑劣无耻和八国联军的血腥残暴。
B.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
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的境况,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夸张山与天的距离之近、枯松与绝壁的角度之大,写山之高之险。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没有生命的废池乔木尚且厌恶侵略,写出人对金兵的厌惧。
2.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B.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 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B.“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C.“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包身工的生活像奴隶一样凄惨。
D.“饲养”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揭露资本家只把包身工当作谋利的工具,根本不当人看的罪恶。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名闻遐迩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A 。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