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3930字。
第二单元 5.2 大学之道 学案
【学习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人,又一说为魏郡斥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课文】
1.第一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
明确:
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明确: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