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10
- 资源简介:
约352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变形记》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对文本中人物变形的特点进行梳理;
2.对主人公发生变形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
3.能结合作者背景,结合实际对文本的主题做出理解
4.掌握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方法,理解“变形”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历史变迁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
2. 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分析;
3. 探究文学中的“变形”手法
4. 了解卡夫卡的作品风格
教学难点:
1.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
2.变形之因:“变得回来吗”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习变形之法,探变形之源
——《变形记》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变形”这一概念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在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变形者”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西游记的主角是一块石头变成的猴子,精卫是少女的灵魂幻化而成的鸟儿,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了一对蝴蝶,甚至奇幻动画中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可以完成变身来拯救世界……通过“变形”,主人公获得了新的力量,放大了内心的渴望,对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强化作用。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就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二、任务一 习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
同学们可以先思考思考,为什么卡夫卡将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它为什么不变成别的东西?比如兔子、老鹰,或者是一条鱼?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格里高尔变形而成的甲虫都有些什么特点。
总结:甲虫具有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看似强大实则弱小,一旦翻身就有徒劳挣扎而死去的特点,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格里高尔与外界的关系相契合。
三、任务二 探变形之源:为什么会发生变形
虫形人心,是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看来,这次变形让主人公陷入了危难的境地。课本里的节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聪明的同学们,你觉得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还能变回去吗?
想知道能不能变回去,归根到底,我们要去文中寻找他变形的原因。
明确:在这里,我们将格里高尔变形压力的来源分为三个方面:
①变形压力源之一:社会和工作对格里高尔的压榨:
第一个方面来自于社会,我们可以在文中看到他对工作的抱怨: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