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5090字。
教学设计 《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风格,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分析格里高尔变形典型意义,理解其所具有的批判性和讽刺性。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不断运动的生活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弗兰茨•卡夫卡
u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工》《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²拓展:
孤独的人生
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紧张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
2.相关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便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因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这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2年卡夫卡创作了《变形记》,并于1915年发表,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卡夫卡的创作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