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380字。
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课题 《大学之道》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核
心
素
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难点 积累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
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在有趣的语言中进入情境。
创设情境,铺设情感场,在诗意氛围中走进本课。
、文化常识
大学: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它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三纲 “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