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404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3. 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2.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任选一种导入均可)
形式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这首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形式二: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
林庚说:“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过生活语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林庚的文艺随笔《说“木叶”》,看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对诗歌语言进行了一种怎样的解读,又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诗歌鉴赏知识。
形式三:
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质做一番探幽,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