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10字。
在实践中反思教学 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对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南通市小海初中 季春华
2003年,我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新课程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首次全面接受了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正如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刘坚教授所言,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兴奋之情。然而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自身的教学,还是面对课改的不同声音的感受,都使我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促使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面对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办?对此,我一直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次,重新走进课堂,参加北京大学开办的“北京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亲身地感受了名师课堂的学习课程,亲耳聆听了名师的传授,我的眼界进一步得到开阔,对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改革、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回首这一问题,我的感受逐渐清晰。
一
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回避问题,害怕问题,这实际是我们自身怯懦的表现。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前进的路上总有坎坷,总有荆棘,惟其如此,才使我们的努力更显可贵,我们的成果更显厚重。结合自身实践和这次学习的体会,重新审视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我感觉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实质还缺少本质的认识,个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沉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一点,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学习渠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通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实践,使这些知识和才干,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一时得不到转变,依然不太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服务者。但是教师观念的改变,行动是否能真正落实,学生是不是真正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不全是如此,这里面有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品尝着成功的快乐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