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1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7/6 22:24: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00字。

  失之毫厘字,差之千里情——《说“木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
  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 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4. 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
  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 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4. 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初读体验,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一)导入
  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复斟酌和推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今天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落花”“落英”和“落红”的区别。
  预设:这三者是同一个事物,均指落下的花。但“落英”和“落红”的表达更加雅致。“落红”则是将侧重点放在了颜色上,特指花朵是红色。
  教师推进:看来一字之差,在文学表达上似乎起着不同的效果。那我们今天来看看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进一步来了解什么是文学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阅读提示:
  a.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
  b.文章的2、3自然段比较难以梳理,可划出作者提出的所有问句,并分别找出问题的答案,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
  明确:
  (1)第一段 “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第二段 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 用“落木”舍“木叶”。
  层次一: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 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第五段 对“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 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层次二: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 第七段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层次三)行文思路:发现问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