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2200字。
失之毫厘字,差之千里情——《说“木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
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 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4. 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本信息,明晰行文思路。(重点)
2.辨析“木叶”与“树叶”“落叶”等概念的异同,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3. 体会本文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4. 用思辨的眼光看待文本的观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初读体验,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一)导入
我们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诗歌的语言极为凝练,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会反复斟酌和推敲;即便是同一个意象,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今天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落花”“落英”和“落红”的区别。
预设:这三者是同一个事物,均指落下的花。但“落英”和“落红”的表达更加雅致。“落红”则是将侧重点放在了颜色上,特指花朵是红色。
教师推进:看来一字之差,在文学表达上似乎起着不同的效果。那我们今天来看看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进一步来了解什么是文学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二)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阅读提示:
a.跳过引用的诗句,抓住关键词“木叶”,速读课文。
b.文章的2、3自然段比较难以梳理,可划出作者提出的所有问句,并分别找出问题的答案,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
明确:
(1)第一段 “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第二段 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 用“落木”舍“木叶”。
层次一: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 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第五段 对“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 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层次二: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 第七段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层次三)行文思路: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