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2
- 资源简介:
约4210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2. 把握三子之志的“同”与“异”,理解孔子“哂由”的原因。
3. 分析四子之志的内在联系,理解孔子“与点”的动机和内涵。(难点)
4. 探究孔子“喟然”的原因,体会孔子等儒家人物的淑世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 年 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文学常识
1. 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 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 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 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2.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上, 春秋时期丘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上,政治上主张 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 》、《书》、《礼》、《易》、《乐》、《 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3、《论语》:
《论语》是一部 语录体 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