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1360字。
写作训练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指点迷津
1.分析积累材料
(1)人物系列。一是名人系列,既有中国古代名人系列(苏轼、陶渊明、司马迁等),又有当代名人系列(毛泽东、邓小平、比尔•盖茨等);二是文学形象系列,如诸葛亮、林黛玉等。以上两个系列的人物或是显示在生活中,或是文学作品中,他们具有传奇性的丰富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作为借鉴素材的切入点很多;三是“感动中国”人物系列。感动中国的人物来自于社会各个层次,涵盖了各种身份职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是一些非常鲜活又非常好的作文素材。如要求学生搜集历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和颁奖词,这些事迹和颁奖词很有感染力,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学习。
(2)课文系列。这主要是对必背古诗文篇目中材料的整理。课文是储存写作材料的一个宝库,而学生对必背古诗文又非常熟悉。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中典型的篇目进行思考和整理,如表现忧国忧民,具有爱国情怀的有《离骚》《过零丁洋》等,表现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有《〈论语〉十二章》《荀子•劝学》《师说》等。
(3)传统文化系列。这主要是指导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品位。
(4)新闻系列。这个系列的材料积累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到作文时就会眼界开阔、胸襟宽广,使思考更加深入。
2.利用材料的方法
(1)明确选用材料的原则:鲜活、适用、好用。“鲜活”是指尽量引用现当代的人物材料和新近发生的事件材料,尽量不要在“故纸堆”中翻材料。“适用”既是指材料要有典型性,能凸显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指从学生个人来说,他对这个材料非常感兴趣,非常熟悉,采用起来得心应手。比如理科的学生爱用比尔•盖茨,文科的学生爱用季羡林,还有的学生可能爱用刘翔、姚明等。“好用”是指一些“万金油”式的材料,它有可能很陈旧,可能学生并不太感兴趣,但是可切入点非常多,非常好用,有必要储存一些,以备随时调用。
(2)作文中运用材料的两种基本方式:平列式、详略式。平列式是指在文章中引用3~4个材料,每个材料篇幅相近,发挥的作用均等,共同指向一个中心;详略式是指在文章中重点引用一个材料,这个材料详写,而略带提到其他材料。
(3)例前有引入,例后有分析(点破)。适用材料切忌进行堆砌,要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据”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材料时要注意例前有引入,例后有分析,而且注意在分析时要点破中心。
典范作品
活在舌尖上的中国人
傅斯鸿
在中国,饮食是有南北差异的。南方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主食一般为大米。北方的农作物则呈现出多样性,稷(小米)、黍(黄米)、麦等农作物都有着广泛的耕种面积。如果要基于此而推断出“南方吃米,北方吃面”的饮食传统,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汉朝以前的中国,南方大多吃大米饭,而北方则吃小米饭或者麦饭。那个时代的人们甚至不知道小麦可以碾成面粉而做成各类面点。因此才上演了晋景公为吃麦饭而殒命茅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