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16
- 资源简介:
约8470字。
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如水,波平如镜。突然落下一颗石子,一时间波光潋滟,泛起阵阵涟漪。历史的碎片一股脑儿地跳将出来——三星堆,这个“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地下历史宝库,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和惊喜——神秘莫测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黄金权杖、《山海经》记载能“通天通地”的青铜神树等等,你们从哪里来?那鼓凸的眼睛,想述说什么?
“三星堆”,顾名思义,像星星一样的三个土堆。专家表示,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就像一根直线上的三颗金星,当地人便把这三个土堆及其周边地区叫做三星堆。
三星堆古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35年前的1986年,首次大规模发掘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一眼穿越三千年,重新启动后的三星堆考古工作,还将为我们续写哪些传奇?在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内出土的海贝、金面具残片、象牙制品、丝绸织品、玉石器等文物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都提供了重要物证。
走在城市的街头,高楼鳞次栉比,有序排列;商店星罗棋布,到处都是;车来车往,人潮涌动。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三星堆遗址的再次发掘,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这些问题。
下列关于文中相关语句标点符号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原文“历史的碎片一股脑儿地跳将出来——三星堆,这个‘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地下历史宝库……,句中破折号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B.“‘通天通地’的青铜神树”中“通天通地”的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三星堆’,顾名思义……”中的“三星堆”的引号则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C.原文“出土的海贝、金面具残片、象牙制品、丝绸织品、玉石器”,几个顿号连接的词语(或短语)是并列关系,将它们的位置调换,意思不变。
D.原文中“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虽然三个句子都是问句,但不应该都使用问号,应改为“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2.下列各项中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玉壶中晶莹透明的冰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将主观主义者比作“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来形容贾宝玉,此处运用的是借喻,“纨椅”指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也借指富家子弟;“膏粱”指肥肉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D.“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诗人王涯把“新月”比作“蛾眉”,意为弯弯的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竹笋(sǔn) 臆造(yì) 吝啬(sè)
B.违反(fàn) 漆黑(qī) 钦差(qīn)
C.谬种(niù) 是否(fǒu) 预期(yù)
D.暂时(zàn) 剥削(xiāo) 担负(fù)
二、小阅读-课内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