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学案9
- 资源简介:
约7200字。
复活(节选)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旨。
3.赏析小说的表达特色和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过程:
导读——掌握必备知识
一、认识作者 知人论世
作者生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 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则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一位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甚至有些蒙昧阴沉,但依靠一双锐利异常的眼睛,揭示了文坛宇宙的广袤无垠,丝毫不留恋曾经拥有的荣华,那灵魂之光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学说“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
二、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 (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的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具有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突出。
列宁说:“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三、创作过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