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同步练习47
- 资源简介:
约13170字。
6.《哈姆莱特》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书以记事为本,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常透露一些思想、观念。比如《左传》透露出作者左丘明对“礼”的重视。
B.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比如,“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
C.曹禺,剧作家,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等,《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D.《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历史故事,作者莎士比亚把这个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二、情景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以车马为喻,讲明要善于利用外物让自己取得成功的道理的句子是:“ ,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
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
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
6.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
7.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