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2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3 19:59: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930字。

  4.1《喜看稻菽千重浪》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大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其合称为“六义”。
  C.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律诗规定限字句、定韵脚、调平仄、讲对仗。
  D.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二、小阅读-课内
  2.细读《喜看稻菽千重浪》,分析梳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3.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4.简要概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是如何多角度进行报道的?
  三、语言表达
  5.回忆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为袁隆平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字不超过120个字。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7.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