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同步练习22
- 资源简介:
约5570字。
6.1《芣苢》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字版 | 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4.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四载同窗,一朝分离望着朝夕与共的同学离去的背影,不禁生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慨叹。
B.中秋佳节,独居的老人却只能对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景象,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C.古代士大夫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智慧抉择。
D.十一长假时,在濛濛细雨中,游客感受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二、语言表达
6.选择一个活动情景(如采葡萄、采草莓、采棉花、采西瓜等),用“重章叠句”写下来,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采采__________,薄言__________。
三、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体现妇女缓慢动手而用力采摘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快速动手而用力采摘的诗句是“ ”。
(2)《插秧歌》中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插秧艰苦的两句是:“ , 。”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 , ”两句,表明旧地重游引发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四、小阅读-课内
8.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