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练习5
- 资源简介:
约6030字。
9.3《声声慢》练习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开篇“ , ”两句,用简洁的语言记事写景,为全文奠定离别的基调。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写因时节变化,让人难以得到宁静。
(3)小刚在研究杜甫诗句的时候,发现杜甫在登高之时所见之景,大都是壮观阔远的,比如“ , ”。
二、小阅读
2.下列对李清照《声声慢》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营造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片“雁过也”三句写词人见到曾经在北方与自己相识日久的大雁从空中飞过,而产生了浓重的思乡之情。
C.本词下片“满地黄花”三句,承接上片最后写到的秋日高空,转写自家庭院,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
D.“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环境凄清,写出了作者的悲苦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难免有离散的缺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这种缺憾的一种精神弥补。
B.若诗词的材料不是出于自然,诗词的构造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就无法真正达成虚构之境。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让词人们更加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接受并延伸了“金戈铁马”意象,比辛词更优秀。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下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道”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则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的结果。
C.意象的创造需要作家主体情感的参与,了解作家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是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
D.在文学史上,一些接受度高的意象会逐渐固化成诗词写作的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某种文学小传统。
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又观照了当时社会对纯洁美好感情的呼唤。
B.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洪海”意象,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象征着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赤诚表现得了淋漓尽致。
D.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梧桐”“雨”等传统意象,表达与前人相通的黯然神伤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6.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7.“斜阳”在古诗词中大多与愁苦之情紧密相连,而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中的“斜阳”意象却有了新意涵,创出了新意境,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本词作于1933年。毛泽东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曾经大胜的战场,回忆红军转战之后的首次胜利,抚今追昔,写下此词。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