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25
- 资源简介:
约7560字。
11.《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 (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晁错言于文帝曰:“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上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染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文本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B.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C.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D.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郡国,汉朝初年,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分封给诸王侯,国直属中央。
B.不胜,“不尽”之意,此意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不胜”意义不同。
C.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大治,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皆为太平盛世。
D.人,相当于“民”,唐朝时为避讳而代替“民”称呼百姓,“长人者”是指管理百姓的官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所说的“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表现出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突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
B.汉景帝推测百姓有时收成不好而生活艰难的原因,体现出景帝在执政时善于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反思。
C.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严格约束官吏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的执政理念,这反映出他们儒道法并用的治理策略。
D.文本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一致。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5.文本一与文本二体现出的治民之道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封建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