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20
- 资源简介:
约6530字。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倡读书,对于读书,有人主张“精”读,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你认为精读好,还是博读好?
我的思考:
3.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
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4.《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是怎样论述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一问题的?
5.概括《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的论证思路。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