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美感体验

作者:陈斌  时间:2007/5/1 14:20: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27
  曾几何时,语文课重肢解、重分析,轻体验、轻感受;曾几何时,语文课波澜不惊,死气沉沉,学生们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此种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缺乏必要的现代教育手段,仍一味沿袭传统的讲授法;三是对文本缺乏必要的挖掘,忽视了文本的精神和美感。倘若语文教师一如既往,躺在原有的温床上敷衍,忽视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忽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效果,长此以往,恐怕语文教学将更加惨不忍睹,语文教师将被宣告“下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已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而今天,如何能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如何在“山穷水尽”的教学窘境中寻求“柳暗花明”,我认为,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失为良策之一。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人文精神的要旨就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存价值的确认和尊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成为可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波,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形与声的组合,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有人说,散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然而,学生受时代阅历、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有声无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以造成特殊的情境,叩击心灵,将学生的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共振。
  以《荷塘月色》为例,开头设计的是动化的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这点是由学生的欣赏水平,上课的专心程度,对课文类型的兴趣等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师开头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难以进入状态,也就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荷塘月色》课件一开头,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绪已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接着介绍作者在那腥风血雨中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推,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缓或紧张,形成了课堂情绪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节奏美自然显现。
  二、动与静的搭配,让学生领略文章的意蕴美 
  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论天说地、谈古道今、写景抒情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具有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审美属性。对此,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领略作者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如我在上《胡同文化》这篇文章引入课文时,利用了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狭长而又整齐,古朴而又陈旧的弄堂,把城市划割成无数个整齐的小方块。当我们被那些岁月的图画感动着时,传来一声纯正的京片子:到胡同去!作为南方的孩子,特别是山区里的孩子。因为地域所限,这种北京城最独俱特色的风景镜头大家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并且都是惊鸿一瞥。这样,随着黄包车司机的吆喝声,情随境生,大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屏幕上那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所展示的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耳畔回绕着潮起潮落的呼啸声,立即激起了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三、穿越时空的限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和谐美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 
  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如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剑桥的优美景色,体会着徐志摩淡淡的忧愁,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科学性较为突出。而多媒体语文课要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与潜心研究。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不用说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语文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当你恰当地运用它,让它成为你教学中的好朋友时,你会发现:原来语文教学可以更美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