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文教学的“对话”形式,培育学生的智慧之苗
作者:张苹 时间:2007/4/21 16:28: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0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备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授取消了学生的话语,学生缺少自主性,学习也是被动的。而在对话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一对对话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分享领略课文精神的愉悦。如上 《秋魂》一文,师生通过热烈的对话,探讨“秋魂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秋魂”是秋实这颗成熟的果实;有的学生认为是“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的共同组合;有的认为是“秋”不居功自傲、充满自信、乐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见解十分丰富,许多说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在这种对话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近了,课堂的气氛活了,这里不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区别,都是课文的探讨者。 也不存在教与被教,而是民主的对话双方。这样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
2、学生与学生对话——灵活的智慧。
传统语文教学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被忽视和浪费。“对话式”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 励学生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 融,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奥妙与新奇。教师可多设计一些对话活动动,如“考考你”、“请教你”、 “好朋友,我想和你讨论”、“问题大挑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借助这种对话方式,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民主的愉悦体验,而且还有智慧、情感共享的愉悦和体 验。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平等的智慧。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作品提出“为什么 ……”,敢于向作品说“我不同意 ……”善于对作品说“我认为 ……”,乐于向作品说“这儿说的真 好”……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反驳、学会欣赏。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与作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没有对作家作品的敬畏之情、盲从心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会更深刻、更精彩,无数奇思妙想便会纷至沓来,学生便会感悟更多文学的、语言的、篇章的智慧,更能增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4、学生自我对话——自由的智慧。
自己与自己对话,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学家就经常处于自我对话状态。其实,自我对话并不神秘,并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理性的思考,是思维的整理,语文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说法、推理、 结论、情感、行为等多作自我否定 或肯定的评价,多作正反两面的比较和对比。通过自我对话发现自己思想、情感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想像力、创造力和独特个性。通过这个内省过程,引导学生的悟性从晦暗走向敞亮,让他们的仁爱、智慧从内心深处溢出。目前,课堂外的自我对话正通过学生的各类练笔为载体进行,课堂内的自我对话则尚需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践。
“对话式”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知识、认识自我,是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