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
作者:喻祥坤 时间:2007/3/17 19:4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609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其次教师要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其实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什么是美感?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③教师应该传递文本阅读中的愉悦经验,让学生意会,学会欣赏。我们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莲动→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而《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的过程。
二、教师要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的麦•莱德尔所说“他应该通过我的眼睛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在他没有使我看到能触动我心弦的东西之前,他不可能对我的情绪施加影响”。 ④老师施加影响,不是告知,不是灌输,不是奉送,而是点燃,是激活。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范读能力,声调的高低及表情的变化,手势的运用都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范读《乡愁》宜用沉静、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思念亲人,眷恋亲人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而诵读《安塞腰鼓》则要情绪高昂、亢奋,语速随着腰鼓的节奏而相应改变,充分感受腰鼓的气势。学生随着老师诵读,也要有“文章不厌百回读”的信念,常读常新。另外,教师范读后,应作出诵读指导,让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给他们自我体验的机会、场合。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可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是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通过以上提示学生反复诵读,会基本感受到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为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大胆革新,创设情境。
(1)大胆的开放课堂,设置情境。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 ⑤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为此,可配合课本的内容,把课堂引向户外,徐徐的和风,蝈蝈儿的齐鸣声,夜空中星星的闪光,空气里弥漫开来的芬芳,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辅助,帮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理解作者的情怀,构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录展播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经历。《在声音的世界里》则完全辅之以听觉上的刺激,课前聆听《奇妙的声音王国》,领略声音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美妙的旋律。在讲《道士塔》是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艺术,如其中的彩塑像、壁画、经卷等,让学生在较浓厚的情境创设中体味作者的“恨”,传达一可惜之情,从而叫自然的培养起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三)、让学生用体态语言显示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如鲁迅的《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几次表情、神态变化完全可叫学生自己去表演,能将其表演的逼真也就能体验她当时的情感了。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解读文本要体现丰富性,情感体验要个性化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其丰富性的特点,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思维多元化;而不宜以求同思维,以统一标准去束缚学生的二度创作,甚至妄下断语,把文学作品的理解化为1+1=2的简单思维,非此即彼,把复杂的情感纠葛,加以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比如《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曾被看作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典型,《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则是剥削者地主阶级的代表,《斑羚飞渡》中老斑羚则成了舍已为人的典范。教师在此应该力戒“一言堂”,严禁棒杀。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豪放派的代表也被一分为二,“大江东去”是豪放感情,“一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颓废情绪,这种划分不合逻辑又不合乎实际。因追求“游戏人生”而叹“人生如梦”,无疑是消极颓废,因“功业未成”时光流失而叹人生如梦,其实是“壮士情怀”,而把胸中块垒于明月江上一洒浇之,何尝不是身处逆境的洒脱与旷达?在这里,豪放不是僵硬的,而应是弹性的,应该有大江东去的气概,又有一尊还酹江月的襟怀。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如果都趋于单一的评点,那是非常可怕的。
文本的丰富性决定了我们解读的种种可能性。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体现其个性。同样是《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有的同学说社会中小人物向上流社会攀爬中所遭受的不幸,有的同学说,一个人爱一种高于自己的生活是正常的,在文中,主人公承担自己短暂的快乐满足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不异于英雄行为,从中看到了人格的尊严。有的同学说,在生活中人们应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要过于热衷物质享受。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学生对一个作品人物的理解都会带上自己的情感倾向,这是应该鼓励的,肯定的。“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的生活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⑥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利用联想和想象,拓展情感体验空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合理地利用联想想象,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一)、发挥联想的作用。学习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时,可让学生联想相关的描摹眼泪的诗文,对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关眼泪的诗句作一次归纳以加深印象。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另外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联想到自己最为动情的流泪体验。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同学们自己的父亲,作同题作文《我的父亲》,比较父爱和母爱的区别,体会作者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父子深情。从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细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所做的平凡琐事。但是时代毕竟前进了,爱的表达方式可以更丰富些,除了必要的联想,可以让学生回去做几件事:a.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实在说不出,在纸上。b.做一件让父亲感动的事,c.重写《我的父亲》,让父亲写评语。这样的联想及参与,让学生更深地了解父亲,对课文中父亲的背影所包含的父子深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其次,利用想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⑦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以诗歌为例,诗歌的语言往往非常凝炼,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画面。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个比喻,学生通过想象,看到“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再比如《沁园春•雪》同学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天晴后,阳光下夺目的白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沟通作品的好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把想象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原型的趋向,情节推断,作顺向式想象,比如《孔乙己》中想象孔乙己弥留之际的情景。另一种是逆反作品的意象,于勒本是衣衫褴褛,满手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在原文看见于勒后仓皇逃走,那么,反过来,假如他发达了,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他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美梦成真的情景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作中,让他们在想象中驰骋,身临其境。在积极的参与中,让学生续写、扩写、改写是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三)、在行动上参与,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反串课文中的角色,编排课本剧。延伸情感体验的空间。当同学们去扮演喜极而疯的范进时,他大笑着说:“我中了,我中了。”在轻松的表演中,对那个朝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嬉笑之后,也许会产生更深沉的同情、批判、感慨,而当一个同学模仿闻一多慷慨之词,作最后一次演讲,也会使同学被闻一多的勇气和激情所感染。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观点,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深入作品的内涵,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并形成对人生的有益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技巧,有责任感。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能以审美的、同情的、友爱的目光,守护一棵树,一只麋鹿,一块绿地,一泓溪水,一片蓝天,让他们自觉去守护心中葱茏的一片圣地,而不是人云亦云,个性丧失。语文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成长,丰富人生的体验。把课本和实际的人生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也是应该结束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