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200字,共3个资源。
《项链》教学参考资料
[资料一]
《项链》教学设计例说
浙江省江山中学教科所 郑逸农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文学教学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解放人的心灵和智慧呢?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教学《项链》一文时,我着重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二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作者巧妙构思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二课时,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不受作者创作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第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复述课文情节(课前已布置过自读)。这种“热启动”既是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为了使学生一开始就动口、动脑,进入学习状态。”复述之后,让学生“聚焦”结尾,观看结尾部分的课本剧录像,然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具体说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前后两桌为一小组,互相交流讨论,最后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不随意插话,尽可能让学生相互补充,自我完善。
……和青春相关的忧伤——《项链》主题漫议
刘工昌(江苏常熟市冶塘中学教师)
很少有作品以如此短的篇幅散发出如此长久的魅力,可是多年来人们对其魅力的诠释仅局限在那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构方式上,充满情趣的艺术似乎变成一个做工精巧的工艺品。作品本身也像一把意识形态的镜片,我们从里面所能领略的也只有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虚荣心思想,丰富精妙的艺术作品骤然蜕变成一根僵硬的教条。我们所能做的,大概只有抛掉各种先验的理念,在作品里找出些本属于作品的东西。
对于人所共知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最让人迷恋的却不是批判本身。无论是《羊脂球》《一生》,还是《俊友》,当然还有《项链》,莫泊桑作品里有一个恒定的主题没变,就是年轻女性的主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恒定的东西延续了下来,一种同女性青春相关的忧伤。
……《项链》的人性美
徐胜斌
今天,一个假字造成全社会信用危机;不少债务人存心赖债,以致很多人不敢借钱,人们惊呼:“我们还能信任谁?”这时候,我们来欣赏一下《项链》的人性美,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雅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好不容易弄到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钻石项链。晚会上,路瓦栽夫人得到了成功,“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然而,乐极生悲,她不小心将借来的钻石项链丢失了。为了偿还购买项链的借债,夫妻俩含辛茹苦地劳作了十年。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路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多年老朋友竟认不出她了,玛蒂尔德讲出了十年不平常的经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却出人意料地告诉她,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最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钻石项链。(全国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第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