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高考的一点认识

作者: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王朝晖  时间:2007/5/31 6:09: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3
  一、大力推进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时代的进步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新世纪,新课标的提出与课程改革的进行可谓运应而生,是中国教育的新起点、新探索,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次变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首先必须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决不是什么唱高调、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高考现实。这里有一个转变认识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仍然将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内,走不出课堂,走不出传统教学与备考的樊笼,那么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就注定要吃亏。因此,大力推进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其创新思维,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去广泛涉猎文学、艺术、科技等知识,汲取祖国优秀文化之养分,并关注现实性、思考人生,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学和高三备考的当务之急。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高考角逐乃至未来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考改革必将在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制度上得以体现。
  恢复高考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可以说,这30年是高考命题包括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制度不停地改革、不断地探索的30年。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高考同改革开放初期的高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大幅度扩招,记得我小时候在省重点中学桐乡一中就读,我所在班上线人数为14人,约为班级总人数的1/4不到一点,而现在,你去看看,100%的上线率已不是件希罕的事,好多重点学校已不将这作为挂横幅宣传的重点,另外,先进的网上阅卷,从背景形势和客观条件上提供了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制度进行较大幅度改革的必要与可能。从宏观的角度讲,高校扩招的人数多,使得高考的性质由过去的选拔少数变成了淘汰少数(不少省份录取率已经超过70%),因此,高考试题就不必考得过于冷僻艰深;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过去看得很重的死记硬背的而现在通过网络查询很容易找到的内容就可以减少考查的比重;过去语文中大阅读及作文之类的主观试题阅卷时所担心的评分不公,必须保留适当的选择题以增加考试的客观性的问题,也将随着网上阅卷的展开而降到较低程度。
  为什么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的科学化程度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呢?这与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所不断进行的尝试分不开。
  首先是命题指导思想日趋成熟。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中,高考语文命题经历了成篇文章的阅读考查、客观性试题的运用、“羊”字形语文能力的提出结构的提出、话题作文的出现,等等。整个试题从重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到近几年明确提出的“从知识立意为主转移到能力立意为主上来”,突出了对考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该说,现在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已趋成熟,表现在更注重突出基础、联系实际、简化考试内容、降低考试难度。这反映了语文高考越来越切合本学科的特点,跟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了,是命题指导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有理由相信,2007年的试题,在考试内容范围的确定、知识能力的安排、各种题型的分布、全卷及各部分的题量整体难度控制等方面应该是“稳中有小变”。
  其次是内容上删繁就简。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的删繁就简,突出根本,既凸现了主体能力的考查,又大大减轻了考生不必要的过重过碎的负担,把不常见不常用不常错的一些字词语句慢慢地淡出了试题,凡是冷僻的、生涩的、玄乎的,学术上可能产生歧义的,都统统赶出了命题范围。就连现代文阅读素材,也改变了过去的语言风格,使学生读起来没有语言障碍,符合高中学生的阅读口味。
  再次是试题形式的不断改进。
  如客观题的压缩,由45分到42分;如字音、字形题的分设与合并考查;再如标点、文学常识、修辞的交替考查,即考了其中一项,就不考其他两项,等等。这样一来,语文学科主体能力的考查就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
  经过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制度的改革,高考语文试题发展到现在已基本趋于稳定。这体现在以下下方面:
  1、试卷体例的稳定。
  近十年来,除了个别的省份,比如上海外,全国卷及其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卷,在结构、长度、题型等外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不变,这不仅有利于保证高考考试卷的权威性,而且对于延续良性命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试卷的长度取决于文字量的多寡,文字量的不等是语文试卷设计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近年来文字量的有效控制保证了试卷长度的相对稳定,也就保证了高考试卷的稳定性、连续性、规范性,既有利于确保激烈竞争中的公平性,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的正常进行。
  比如,材料的文字量和书写量的相对稳定,给复习时的阅读速度和书写速度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大纲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600字,作文45分钟能写600字,但这指的是一般性的浏览、初读及常态下的写作速度。在高考中,阅读是临界状态下的精读,伴有紧张思维和有意注意的答问式和信息筛选式的阅读,语言思维的张力和所要求的精度远远高于浏览式阅读。高考中的写作也是无暇过多构思和语言选择的快速作文,丝毫没有平常写作训练的散漫与随意。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就可根据高考中的答题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限时定量的高考模拟训练。
  2、题型、题量及赋分的稳定
  题量及赋分的相对稳定也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比如拿今年的浙江卷与去年的浙江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总题量今年25题,去年26题,只一题之差。具体来说,去年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中都考到了标点,共5分,比分偏重,不太合理,今年标点索性不考;去年的字音、字形题分别设题,今年合并为一题考查;去年第一大题中的修辞题被今年的文学常识题所取代,取消了四大题中的文学常识填空题。其他方面的几乎跟去年一模一样,连赋分都没什么变化。
  认识到这个稳定性,就能较好地把握复习时对某题型、题量相对内容的用力程度,在注意覆盖考纲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分档次针对性复习的战略战术。
  3、知识考点的稳定性
  高考题中的知识考点来自于考纲,考纲中知识点设置的稳定性决定了高考试题中知识点的稳定性,知识点是高考中较为稳定的因素之一。
  当然,这个稳定指的是相对稳定,近十年来考纲中的考点数量还是有所变化。从变化的考点内容看,主要集中在语音、标点、名句背诵、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虚词的数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等方面,其中语音、标点、名句背诵还出现过反复,我想大家都已留意到,以往考纲中个别考点前有那个*符号,在近两三年的考纲中已消失无踪,这其实是个导向问题,即要求老师、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应太功利。
  我们教师如能抓住考纲中几年不变的稳定考点,关注出现过反复的动态考点,也就把握住了复习的根本方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