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大预测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30 9:15: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2
第一,作文命题由“一枝独秀”到“雁阵格局”再到“三足鼎立”,2007年高考作文将沿袭这种轨迹,即“主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足鼎立。这种演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必然,没有这种“演变”与超越,也就没有2006年高考作文的壮丽宏阔。
第二,作文命题由强调“限制与约束”的镣铐式命题向“钟情个性、倡导开放”的体验式命题回归。
第三,作文命题由对文体的高调强制向对“新文体”“新表达”的理解宽容过渡。
第四,作文命题由道德层面到工具载体再到工具人文一步步回归,其根本标志是“三自”的落实与开放:这也是高考作文形式上最具诱惑力的变迁。
第五,作文命题地域特色与文化承传相映成趣。综观2006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谓“地域”“文化”交相辉映,“自主”“统一”殊途同归。所谓‘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是指命题省份作文试题的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如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等都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色彩;同时“乌鸦抓羊”“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雕琢心中的天使”“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等却富有丰厚的文化神韵。而所谓“‘自主’‘统一’殊途同归”是指无论各省市自主命题,还是全国统一命题都将以主题作文(材料作文)作为“首发阵容”和“主流题型”,在作文形式上成功实现了高考作文形式上的整体“突围”。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轮新的作文革命。
二、 六大主题乘势而起。
2007年高考作文在内容与主题上将延续2006年之趋势,即“由外而内”“由道德而人文”“由群体而自我”“由物质而精神”。这种内容与主旨指向方面的演变趋势具体表现在:
第一,“诗意地栖居”。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生存理想与价值追求产生了某种焦虑。从史怀哲的“敬畏生命”,到西方的“过属人的生活”,到海德格尔的“人虽然充满劳绩,但仍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再到“环境友好”“和谐社会”,这种关注灵魂的充盈与丰满、聚焦心理的充实与快乐的命 题指向非常明显。如2006年全国卷I的“乌鸦抓羊”、全国卷Ⅱ的“读书调查材料”、江苏卷的“人与路”、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等作文命题,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倾情关怀。这些都是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关注诗意生活、打破牢笼生活、注重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的一种具体体 现,是高考命题者对日新月异的生活的一种激赏与赞许。“诗意地栖居”必将成为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关注点之一。
第二,积极自我,高峰追求。所谓“积极自我”的价值取向,“对 内”是承继中国儒家传统的“积极 人世”精神,以锻造自我品格,完善道德追求,谋取与主流社会相一致的利益。“对外”则是契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及“自我实现”理论,将人生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光辉历程。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32个层次,并且将“杰出人物”称为“自我实现”的人。本质上,这种“自我实现”的积极完美的人生与我们伟大时代的脉搏跳动相互呼应。这种理论强调对现实人生有“更有效的洞察力”,主张人要与外界建立“更适意的关系”;同时,马斯洛特别强调“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提倡人对“文化与环境的超然独立”。这种理论的实质是将“自我实现”“积极自我”当作人生追求的“高峰体验”。2006年全国卷I的“乌鸦抓羊”、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天津卷的“愿景”等都是对马斯洛人生理论的积极实践,也是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的深情呼唤,更是对身处“超女靓男”夹缝中,在社会、家庭、学校多重压力下生存的莘莘学子在道义与情感上的有力支持,与国家民族腾飞振兴、追求卓越的时代“主旋律”相容相合。这种对现实人生的积极回应,对道德高尚与完善的自主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极度期盼也必将成为2007年高考作文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第三,尊重“普世”,贴近自我。所谓“普世”,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生存”“发展”“自由”“平等”“尊严”等价值体系。其核心内涵就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自我的承认与鼓励,对苦难的同情与理解,对人类终极走向的强烈关注等等。罗素曾经将对人类苦难抱有深刻的同情作为“我为什么活着”的三大理由之一。所谓“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是指对“人”特别是对弱者自身的命运,对个体自我的精神家园,对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尊严,对生命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等体现出一种可贵的敏感与关注。这一点,在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立足点有两个:一是关注生命群体与个体的精神生活质量,二是关注“自我”的心灵完整与灵魂的自由程度。如四川卷的“问”,不仅可以“问社会”、“问人生”,更重要的是“问”心灵、“问”灵魂、“问”世间欢欣、“问”苦恼灾难,其本质是对人的灵魂与自我的关切。再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既是一种深情的倾诉,也是一种心灵的渴望;福建卷作文题则在三个材料中用艺术“留白”与“蓄势”的手法,将现实人生中的尴尬苦恼放置到文学艺术领域,借助想象空间释放。凭借这一点,上述几道作文命题完全有理由被列入最受欢迎、最有价值的作文题目行列,它们不仅体现了对考生物质世界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生命个体心灵的抚慰与呵护。这是最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最值得肯定的变迁。
第四,理性思辨,渐行渐远。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给人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关系型话题的“旁落”,思辨类题目的“淡出”。有人对此惊呼“作文乱套了”,其实,这只不过是与人们预设的作文试题反差太大而已。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写作”条文上的调整与改变,给人们对作文试题类型及其立意走向方面的判断增加了相应的迷惑色彩,“乱”只是人们迷惑的直觉感受而已。综观2006年各套试卷,直接的关系型话题几乎没有,不过我们在江苏卷的“人与路”等作文题目上还是能够窥见“思辨话题”的影子;“理性”的表达则渐趋朦胧,“思辨”也大有还给哲学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在2007年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时同样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五,直面现实,力主参与。这种“现实”在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有了别样的色彩,同时也为我们进行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提供了启示。一是清醒的位置与角色意识。比如“乌鸦抓羊”的寓言,表现了对俗世生活中人们定位与追求的倾心关怀与呵护;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是对普通考生在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两种状态的同情与理解;对“三”字读解实际是对现实人生的别样体验与真切感受而已;而“走与停”则是对人生体验与感受的真实表述。二是有所指向,含蓄表达。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直接揭示现实问题与矛盾较少,含蓄表达较多。如全国卷Ⅱ的“读书调查材料”就是源于对国民素养的关切和忧虑;而“谈意气”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深沉忧虑呢?这些对我们指导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同样非常有用。
第六,关注时代、人性与民生是命题的重点
高考不能引导无病呻吟、无感而发,不能助推人、文分裂,而应该成为广大考生展示才情、张扬个性的一个平台。2006年,全国卷不遗余力地倡导问题作文,把“创新”与“读书”这些时代色彩极强的话题抛给广大考生,这必将引发2007年关注时代的新热潮。从人性角度命题,上海卷一直做得较好,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更可谓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民生问题的呼声最高,可惜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却一直未曾涉及,但这正好说明它将是今后师生备考的重点内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