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教材,善用教材,学会迁移——高考复习的一点建议

作者:蒋平 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时间:2007/6/1 14:24: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33
  审视2006年的语文高考卷发现:语文高考与语文教材看似无联系,实际上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从2006年高考作文题来看,如北京卷“北京的符号”与课文《胡同文化》等有联系,天津卷的“愿景”与《我有一个梦想》、《寡人之于国也》等课文也有联系,全国卷的“书”同样也与课文有联系,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语料、甚至观点“生无所息”等直接出自《人是什么》一课,福建卷的话题:①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②戈多来了③留下一点空白,与新课标规定的必读书《三国演义》,及课文《等待戈多》《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有关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从古诗文来看,高考语文体现了“源于教材,迁移能力”的理念,如全国卷Ⅰ的古典诗歌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在设题时考查点是划分律诗的层次及归纳层意,分析意象所蕴含的语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设题是:(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而这类题目在语文课文的学习时都已接触过了,如《李杜诗五首》中练习一就有对律诗层次的划分的一般规律与层次归纳的题目,至于对古诗的意象意境的分析题与赏析诗旨的题目在课后题目中是很多的,品味某两句诗,传达了怎样的意境,你有何感受等等,如品味某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等等。再如古文的阅读,高中文言文共40篇,均是名家名篇,如果熟读兵书,再加上能落实有关古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的知识,再迁移运用,一般来说,都能考好,问题是我们的考生在学习时不够到位,学习上漏洞比较多,实词与虚词含义积累不力,无法提升能力,如词汇积累,高中阶段仍需扩大词汇量,仍要用心学习生词词语,如今年浙江考题第1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jùn)永的哲言,或要我恪(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B.在亵(xiè)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fēn)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清解,人们心中只残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jué)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zhuó)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qiè)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本题的AC两项分别出自课文《我与地坛》《咬文嚼字》,D项的重要词语“咂摸、惬意”出自《守财奴》一课,而“亵渎”等词则出自《<宽容>序言》,“精典”在网络上虽被广泛地误用,其正确的书写应是“经典”,可见语基题在一定程度上与课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关。
  再如语言运用题,如安徽高考卷: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 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6分)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这一题与课文学习有关,如“庄子”高中语文涉及到的课文有刘国正的《庄周买水》所涉及的“涸辙之鲋”内容、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秋水》《逍遥游》等,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再结合新课标所规定的必读书《庄子》的阅读,有了对庄子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即可做出此题。再如全国卷Ⅰ的:
  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写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6分)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此题系仿写,仿写的语言形式直接出自课文朱自清的《春》,给我们考生的启发是遇到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语言形式的时候,不妨进行仿写,进行替换练习。
  就现代文阅读来说,考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得分,这里的原因较为复杂,有考生本人积累的原因,也有阅读的策略技术的原因,还有平时对课文学习的漠视等原因,甚至不良的阅读习惯等。事实上我们每一位考生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读了那么多的课文,效率为何不高?这个问题教师也要思考,但是不管怎么说,语文课文的阅读练习中不就有过许多对于在文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的理解吗?不就有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吗?不就有对手法的把握吗?不就有对主旨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吗?不就有对语言的品味吗?等等。而且从小学到初中,再是高中三年的学习,从现实教学的情况来看,高考阅读能力的考查,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解读时对于文本作微观分析鉴赏是一致的。因而考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阅读能力显得很重要,既有一定的基于解释学意义上的阅读的理论,还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整体把握、局部揣摩,结合语境、瞻前顾后等等,其实教材也有一定的阅读知识方法的体系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不够到位有关。而文学常识与默写题直接来自课文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但是很遗憾,据抽样分析,浙江高考卷的默写题,抽样的试卷中考生无一人得满分,主要是写错别字。
  既然高考与语文教材有联系,而且这么大,那就要学好教材,梳理好教材的知识,如文学常识、词语、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句式等等,就要梳理好有关方法的知识,如阅读方法的知识,文学鉴赏的理论知识等等,就要梳理写作的知识,如有关文体知识,写作的方法,等等。其实学好教材的本身,不也就在作扎实的备考复习吗?
  善用教材,即是对学过的教材内容会迁移,会运用,将课文学习的知识、语言、材料等等为我所用。如学习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后,考生不妨从课文中走出来,写一写以“境界”为话题的作文:
  出世与入世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人要有大的成就 ,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这是对于作学问而言:而鄙人浅见,人们对于出世和入世的态度,也要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人是入世的,他们大多不考虑什么“出世”的问题,他们只是庸庸碌碌地生活在世界上,为学业,为事业,为金钱,为名声,为地位,为权力,一往无前,而来不及停下来喘口气,想一想其中真谛,而他们之中的少数也确怀着出世之心,却不能参透,被人情牵挂,被世务缠身,挣脱不开,逃脱不了,他们或麻木,或痛苦,却无一不生活于尘世之中。
  第二种人是出世的,他们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或对腐败的官场,黑暗的政治,昏聩的帝王感到失望和寒心,他们之中有的人倾心于佛学,如亦官亦隐的王维,有的选择亲近自然,比如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应该说,他们的思想境界较之前者是高出不少,他们的行为也不乏令人击节赞赏之处,然而他们就是否能被称作“圣人”呢?不能。
  那么第三种境界又是什么呢?
  有一个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佛祖是否杀生。出乎小和尚的意料,老和尚说,佛祖不但杀生,而且经常杀生。小和尚惊问其中缘由。老和尚说,佛祖不忍看到天下的生灵被妖魔残害,只好降妖伏魔,而世间的妖魔又如何除得尽?因此佛祖只好不断杀生。小和尚问,那么佛祖会因此而被打下地狱吗?老和尚说,佛祖为此常入地狱,小和尚更加不解,那么佛祖为何还不断杀生?老和尚正色曰:“这正是佛的精神所在”。
  好一句“这正是佛的精神所在。”佛的心是出世的,他早已大彻大悟,然而佛为何还要杀生,所谓已渡渡人,已达达人,达则兼济天下,只要世间一日不得快乐,任何人都不能跳出此责任之外,更何况是有着悲悯的心肠的佛祖。更为可贵的是,佛明知妖魔不能除尽,却还是甘愿一次又一次地被打下地狱,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真是令人叹服,而这也就是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考生 张世杰)
  蒋平点评:文章思想深刻,三种境界:“入世、出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由浅入深,用笔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思辩性强。
  这位考生从课文中超脱而出,重组信息,颇有深度地进行了建构,形成了一篇充满新意的作文,这就是用教材。
  善用教材,还要注意发现并填补课文空白,如学习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课,不妨利用其空白处进行替换练习,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课文第三段进行语言的替换练习:……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省略号部分是课文作者读《长干曲》的语例,请考生进行替换。考生这样替换:
  我读杨万里的《小池》,短短二十八个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整首诗无一字赞美初夏,但初夏的优美景致却已跃然纸上,清澈的小溪在活泼泼地流动,轻盈地蹦向远方,树荫下那一弯泉水,反射着粼粼波光,让人感到无限柔美。不远处一方池塘中的荷花,才羞怯地探出脑袋,张着眼睛看一看生趣盎然的初夏景致,一只蜻蜓就轻轻地俏立在它的头上。初夏,没有了春寒料峭,却有了其生动,少了夏的热烈,却有了一丝温暖,一份活泼,如同一个豆蔻之年的亭亭少女,刚脱去青涩,却还有一份灵动和活泼,更多了一分风韵,让人感到油然而生的亲切感,通过读者自由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考生 金彬彬)
  当然课文其它地方如第九段对唐代张继的语例也可进行替换。再如学过的知识要会用,如对于这篇课文谢冕先生提出诗歌鉴赏要进行“泡”,将诗人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把浓缩的东西“泡”开。我们考生积累了许多古诗,那就不妨使用一下“泡”,重新创造艺术境界,化诗境为文境,使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文的写作中去,甚至考场作文上来,同样有考生自己的再创作与再体验,这是对文本作二度开发。有人这样“泡”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当然考生也应掌握必要的方法,一要转换角色,把自己虚拟为诗人。二要融入自己的真切体验。三要填补空白,再现艺术空间。
  善用教材,就是要多写写从教材中延伸出来的文章,进行自己个性化的建构;善用教材,就是要将学过的课文的词汇在平时的语言实践中能有效地运用;善用教材,就是要将平时所学过的每篇课文语言运用的形式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上来,学了课文后,应积累起文本的图式,好像下棋高手在心中拥有无数个棋谱一样,有了这些积累,用起来方能出神入化;善用教材,就是要善于借鉴课文中的炼词炼句炼段的语例,为我所用;善用教材,就是要不断地去尝试课文所用的写作手法,去推陈出新。善用教材,就是要不断思考,去发现思想的火花、生活中的美,融合时代精神。善用教材,就是要不断吸纳,思想的精华,用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审美情操,最终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一句话,善用教材,就是要积累开发教材资源,点燃知识,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由解构到建构,由文本到生活,融入时代活水,生活活水,从文本进去,又走出文本,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