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频繁使用“金”意象的渊源

作者:不详  时间:2007/6/29 7:38: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31
  李白的诗歌中频繁使用了“金”这一独特意象,反映了李白在入仕前后不同的心理特征。本文着重从这一点出发,来探讨李白诗歌中频繁使用“金”意象的渊源。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李白的对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在入仕前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当然,这背后的渊源有主客观两个方面。而在其中,李白的主观价值标准和审美尺度的变化又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由自信而绝望,“金”意象也由富丽堂皇而灰暗失色,它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剧。
  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却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全唐诗》中所收录的25卷李白诗歌中,竟然出现了331个“金”字。且不论这些个“金”字到底归不归意象范畴,单是这个统计数字足以见处李白诗歌的华丽。
  再细致统计下去就会发现,在所有这331个“金”字中,作为独立意象出现的又占了大多数。而“金”字在李白诗歌中作为独立意象首先是指贵金属的黄金,如“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卷161_1《古风》)①等等。可以说,“金”意象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理解李白诗歌的一扇门。
  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不同凡响,他就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闪耀。他的创作不仅是唐代诗歌的高峰,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他的作品像一部壮丽的史诗,不仅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而且是整个封建社会精神微妙的缩影。他的诗歌是我国文艺宝库里一串最美的明珠,永远放射着奇异的光彩。而这种奇异的光彩正是由他诗歌中的“金”意象表现出来的。
  我们知道,李白一生怀抱远大理想,经历极为丰富,而又才气横溢、热情奔放,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可惜大部分散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有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充分反映了伟大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特别是充分反映了他自己的理想。李白向往举贤授能、天下为公的社会,他立下的志愿是“解世纷”、“济沧海”、“安黎元”,他心目中崇敬的英雄是诸葛亮、荆轲那样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武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人物。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期待自己的才华得到赏识,期待有一天能成为“兼济天下”的一个有用之才。
  青年是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时期,梁启超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②李白少年时代攻读很广,喜好击剑,后来游历了四川各地。二十五岁又出川远游,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使他开阔了眼界,广泛观察社会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个时期的李白,已经对于社会人生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审美尺度,他的理想中多了一份责任感,少了一份狂妄与自大。他把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寄托于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皇宫贵族。在他眼里,只有进入了上流社会的宫廷之中,才能在金壁辉煌中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李白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权身上。
  有诗曰:“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卷162_26《侠客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卷163_3《登高丘而望远》)“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卷161_1《古风》)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傍。(卷161_1《古风》)李白把“金”这个意象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意象当中,诗人的豪迈情怀可窥一斑。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里,李白胸怀大志,但又在短期之内不能实现。所以他只能遍历祖国的大好山河,在山河之间抒发自己的豪情。在四川的几年,他漫游青城、峨嵋等名山,还曾经隐居在这些山林之间过神仙生活。然而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忧国忧民的忠心。因为在封建社会,具有极强的政治抱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心理,因为以道自任士人要想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必须通过政权的媒介,也就是必须进入官僚阶层,于是他们对道的热情就转化为政治热情。政治热情既可以是以道自任的激发,更普遍的情况则是功名富贵的驱使。士人中这种庸俗的思想和高贵的责任感在历史上是普遍并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孔子时代起,就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唐代强大的统一政权鼓动了文人建功立业的豪情,科举制度的实行更是大大的刺激了他们的功名之心。功名心与以道自任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后者则更具为他性,更有奉献精神。但是二者结合的很紧密。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往往要通过实现社会价值来完成,而致力于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个人价值逐步完成的过程。李白的政治热情又源于什么思想呢?通过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李白的作品中之所以如此频繁使用“金”意象,可见功名富贵、宫廷政治是他生命的终极追求。李白希望自己成为圣人,他喜欢功名富贵,功名富贵对他有着很大的诱惑力。但是李白的政治热情绝不是因为庸俗的沽名钓誉、渔猎富贵的心理,也不是出自他个人的荣亲显祖,扬名后世的目的。他始终关心苍生社稷,这才是李白政治热情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四十二岁的时候,由于别人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到京城长安。李白满以为这一下子有机会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了,因此他非常得意。传说李白到京后唐玄宗曾“降辇步迎”,并亲自为他调羹,幸臣高力士为他脱靴子,杨贵妃为他捧砚台。但李白并没有得到重用,仅仅是个翰林供奉,除了代皇帝草诏,就是陪皇帝宴饮,实际上诗歌御用词臣罢了。这使李白非常失望,加上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招致达官权贵的谗言诽谤,终于使他不能不愤然离去。在长安的三年使李白对唐代统治者的腐朽和社会黑暗有了较深的认识。功名富贵看来也不能济世安民,所以他只有选择继续的求索了。
  理想未能实现的李白,在诗歌中表现的是对于个人自由和摆脱社会羁绊的追求,对于社会陋习和庸俗权贵的鞭笞,对于有才之士不能得到任用,抱负不能施展的愤慨和咏叹,充分表现了他的盼你精神和创造精神。他在《将进酒》写道:“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卷162_8《将进酒》)③。这里面的“金”意象同样特指和象征功名富贵,但是这里的韵味已经不同。虽然这种及时行乐,放浪形骸的行为包含着消极因素,但他对旧的社会秩序的蔑视态度,对黑暗实力的反抗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李白一生为理想而奋斗,却失败的一次比一次惨,这是因为他志在安社稷、济苍生,而玄宗却需要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他致力于戡乱杀敌,而肃宗却专心剪除异己,兄弟戕贼。“金”却作为一个深刻的意象,一直出现在他的诗歌之中。“金”意象交织着李白的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废,眷恋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等思想感情的复杂矛盾。这就像一面镜子,于李白或者哪个时代来说,都能深刻而曲折的再现现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