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隅古诗词中常见的离思意象
作者:陈舒心 时间:2006/12/22 23:19: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35
杨柳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汉乐府也有《折杨柳》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古人的这一折柳送行的习俗,再加上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很容易使人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并联想 :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故在诗词中遂以杨柳为别离、离思象征。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皆为此意。理解了“柳”意象的特殊的含义,再来理解2002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其寓意也就自然明了了,那就是“惜别怀远”。
春草 在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因为一则春草的滋生,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二则芳草荣茂,铺地如茵,伸展天外,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先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此后的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绪”,又是一例。欧阳修《虞美人》“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另有《少年游•草》“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人”;《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现离愁。
丁香 丁香结蕾,含苞未吐,象人的愁怀郁结,唐宋诗人多用以比喻愁思固结不解。如唐人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毛文锡《更漏子》“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描写庭下丁香花蕾千结,同样暗喻思妇愁肠千结,表现思妇的春思和春愁。
梅花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溪桥柳细”,即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让这北归无望的贬谪之人,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砌成此恨无重数”。
杜鹃 相传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杜鹃鸟即子规鸟。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口中流血,啼声凄厉,如言“不如归去!”离家作客之人,听到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家之念,作客之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本是良宵美景,但对离人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思、孤居的孤凄。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与思妇结下不解之缘,写明月牵愁惹恨的俯拾皆是。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等。
砧杵声 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这是因为秋闺念远,寄离人于千里之外。天涯游子,一闻砧杵,离别之苦,日月之迈,满腹缠绵,一齐触发。杜甫诗说:“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之一)这是诗人在夔州秋天日暮里听的砧杵声感受。漂泊异乡,闻到砧声,自然就生旅愁,涌起故园之思。柳永《卜算子慢》“引疏砧,断续残阳里”,秦观《满庭芳》“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词中砧声里都渗透着羁身异乡的客子无限的悲凉情绪,暗寓“伤怀念远”之意。
层楼 一对情侣的分离,带来的总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把这分隔在天各一方的愁心遥遥连在一起的,是游子望乡、闺人望远的深情视线。高山,是游子的惯常望乡之地;层楼,则是闺人的唯一望远之所。乐府《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正是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梁元帝萧绎《荡妇秋思赋》“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欧阳修《踏莎行》词“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都是从空间落想,伥望行人此去之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