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07/7/1 7:58: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734
《棋王》读了不止一遍。每次读,眼前似乎都能清晰的看见故事中的场景。佩服阿城寥寥数笔人物就跃然纸上的功夫。仿佛在看着一个高手在白纸上娴熟的画着速写,每个线条都那么简单,随意,可是一条一条的,白纸瞬间就生动了起来,如魔术般。洞明世事的眼睛看得出丰满鲜活的形象背后的筋骨,于是几笔勾出筋骨,血肉随之而生。文革那一段岁月,在很多人笔下的是鬼魅般,如恶梦,充满血泪,悔恨。阿城的笔下,人物和故事都是淡墨下的,掩卷后脑中留下的是些风尘仆仆中消瘦而淡薄的身影。
喜欢“我”与王一生火车上初识那一段。“棋王”对下棋是痴迷的,但是“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线。它成了整篇小说在我的头脑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我知道这是因为阿城把“吃”和“虔诚”联系起来,这种联系震动了我。接着“棋王”王一生和“我”很认真的讨论“吃”的问题和“馋”的问题之间的区别。我们一直以来受的教育让我们崇尚精神的力量。而我心里总是很崇拜那些对自己的爱好痴迷并且执着的人,棋王显然是这样的人。在人群拥挤不堪,充满离愁别绪的知青插队的火车上,只是一门心思的找人下棋。找到了就乐不可支,也不管对方棋艺如何。这样的人似乎总是有些仙风道骨才对。对棋是“痴”,对吃却是“虔诚”。小说里写了很多吃饭的场景,并且写的很细致。当“饥饿”的感觉从“胃”里进到了骨髓里,一切其他的问题怕是都成为了奢侈吧。尽管作者笔下不乏年轻人在一起时嘻笑的场景,可是这些本应处在叫做“花样年华”的年纪的年青人身上流露出的是身体和精神上无奈的贫瘠。
小说中的几处重彩,我却不是很喜欢。棋王嘴里侃侃而来的老庄味道,结尾处一人独战9人的车轮大战,也许这些正是曾经让人们会心或者心血沸腾的地方。这些部分昭示着小说生于80年代的印记。它们那么快就成了历史。80年代是仍然活在我们记忆中的年代,是我们成长着的年代。可是,如今,我仍然还在成长的路上踽踽而行,却发现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背影留在书中。我不知道面对这个发现,我是该感慨社会之变迁,还是该感慨自己的转变。似乎任何感慨在历史事实面前总不免矫情。
放下《棋王》,拿起报纸看阿城的访谈,才想起来就是这本小说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就是这个阿城得了颇多的赞誉。很高兴这次在读书的时候忘了这些盛名,只是像见了一个久仰的朋友一样。自从网络成了当今社会的新贵以来,魅力无可抵挡。流连惊叹网上信息的丰富和迅速,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其实之所以有了“红袖添香”也就是想为“读书”抢救些时间,为在时光中迅速滑入了“历史”的一些好书找一些空间…
在中国小说界乃至文学界,阿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人物。他像一个游方僧似的不停地在满世界跑,而对本土倒有点不露行迹,让我们觉得他像个世外高人。这一印象如同在喜欢他的读者当中他的文字是有着不留痕迹的飘逸之感,难怪媒体极少围着他转。他的作品数量之少,在中国当代的优秀作品中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但只要一提起他,有关他的趣闻、他的《棋王》、他的最新散文都有说不尽的话题。海外一些评述常把阿城与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并称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家。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本文一经发表,便以作者独特的美学感知,人生体验和创作风格而震动文坛。小说名为“棋王”,作者确以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把个“棋王”的故事讲得意趣横生,不由你不爱读。然而,小说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所以独树一帜则在于,作家目的不惟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而且以一个与那“史无前例”时代的文化精神颇有些不合辙儿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于那时代形成距离的历史观照中,展示出实人生、真生命的存在与面目。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为省家用,他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或者由于生活境遇、或者由于性格特质的投和,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什么穷、什么外界干扰、什么无资格参赛,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力图阐释的,并非人与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当读者读到王一生因其“呆”,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致使其“大”名沸沸扬扬,本人也被对立的两派争来夺去成为“斗争”焦点而忽俊不禁对,在那一哂、一笑之间,所包容的是由作品形象感发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内容,是对那整个畸形时代的嘲讽。阿城审美视角的独特处在于,当他反思那一时代时,不是沉缅其中,而是超然象外、省察人生,由此,从当时比比皆是,可以说构成一时潮流的“造反”、“讨伐”、“反戈一击”、大字报战等文化现象中,见出其与历史、与实人生的悻谬。而这又是巧妙地以王一生这样一个普通小人物和时代“主导”意识相违拗的人生追求显示出来的,在鲜明的映衬中,揭示了那一时代被扭曲的文化表层之下,历史、生命坚实而不可逆转的进程。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但作为一个“人”“热爱生命”并非是一句空话,“生命”也并非空洞的精神口号所能维持和延续,作品中关于王一生对“吃”的感受、看法、包括吃态的描写,成为作家刻画人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王一生所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的话语,朴素地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真理。如果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代表了人所谓“雅”的一面,而衣食物质需求则更多被视为“俗”,那么这部作品是在“雅”与“俗”的自然统一之中,完成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塑造。然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并不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而显示出超越现实、超越个体存在、对世界人生进行整体把握的努力,作家对中国古典哲学、对道禅精神的领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之中。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不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创作思维的这一特点: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融铸而成的一个“棋魂”,它远非某一具体现实人生所能拘囿,而具有与远古、现在、未来,宇宙人生同在的永恒意蕴。《棋王》不仅立意颇深,而且显示出将其浑融于感性形象创造、故事情节表现的艺术功力。作者写知青之憎、棋手之谊,使人感到在那反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理解、真诚和亲近。作者写母子之爱。“无字棋”那一笔轻起重落,形成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扑面而来,使人不能自己。作品表细节,如“吃”,似工笔细刻,使人物体表态心神毕现;写场面,如“千人观棋”,则文笔姿肆、纵横捭阖,以不同人物动态汇成铺天盖地的动势,确实手笔不凡。再加词句的凝练,用语的诙谐,反嘲的口吻,“静”与“动”相因相生的笔法,使小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精致。概而言之,作品将玄渺的哲学命意和高远的文化沉思寓于平凡人生的揭示与升华,在故事的叙述中,以朴素的写实笔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形成了阿城小说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的独特凤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