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赏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07/7/1 7:58: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743
  初阅《棋王》,吓了一跳,以为鲁迅先生复活了。未曾读过阿城的其他小说,所以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甚了解,一读《棋王》,慨叹:真是好书!
  其实要说模仿鲁迅先生的口吻去写,叫我第一眼就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个人很喜欢这种冷峻演绎生活的文风。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我野狼似的转悠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要走。此去的地方按月有二十几元工资,我便很向往,争了要去,居然就批准了。因为所去之地与别国相邻,斗争之中除了阶级,尚有国际,出身孬一些,组织上不太放心。我争得这个信任和权利,欢喜是不用说的,更重要的是,每月二十几元,一个人如何用得完?只是没人来送,就有些不耐烦,于是先钻进车厢,想找个地方坐下,任凭站台上千万人话别……”
  不过这神似鲁迅先生的文笔也不是《棋王》叫我惊讶的地方,我喜欢《棋王》是因为作者竟然可以透过一副棋盘,演绎出人性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上胜利的至高的欲望,生存下去的基本欲望。这些欲望很简单、很平常,是最基本的,在那样晦涩的青春里,毫不张扬,却震撼着我的心。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乡途中火车里的对话很有意思。王一生是个地道的棋迷,对其他事物不甚感兴趣,但对吃却有些爱好,于是作者给他讲自己饿独自的故事,和书里关于吃的故事,王一生认为故事里的吃并不认同,认为吃是为了添饱肚子,“何以解忧,惟有下棋”。
  这是棋王对吃的态度,一个他除下棋外比较赶兴趣的话题的态度,可见物欲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轻。
  后来棋王对作者讲述了自己学棋的一段经历,则把《棋王》里所要表达的棋盘即人生表露无疑:
  “我(棋王)问他天下大势。老头儿说,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是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
  知青们在乡下贫苦的岁月里,棋王遇到了一个下棋很好的南方人倪斌,所不同的是,倪斌是世家,家道丰厚,颇有资产,而棋王母亲早亡,家境贫困。两人因棋相好。
  同样是下棋的人,对棋的态度却不一样,倪斌是“玩”,棋王却当成了精神上至高无尚的荣辱问题。
  后来,知青们到地区参加运动会,其中有象棋比赛,棋王去晚了,没报上名,倪斌把自己一副家传的乌木象棋送给了某位领导,于是倪斌据说可以留在地区,棋王也有望参赛。
  但棋王拒绝了,他觉得那是出卖自己,出卖象棋,他的方法很简单,不参赛,但是要挑战获奖的前三名。结果,那一天,十个获奖的选手和棋王进行了一场一对十比赛。
  这比赛已经超脱出了小小的棋盘,更是一种意志与精神的较量,车轮大战下来,棋王胜了9盘,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
  一张棋盘,承载了一个人的梦……
  棋王,也有家传的一副象棋,那是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
  那棋子也许没有倪斌的那副家传的乌木棋子名贵,但却是一位母亲用心为之雕刻的啊……
  “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棋王到这里嘎然而止,没有结束的味道,只有一种自我得到,自我满足,自我精神无尚荣耀的满足。
  其实,不单单是一副棋盘里的人生啊!文字中的,音乐里的,笑骂间的,那一处,你痴迷了,不就是“王”么?那怕只是自己的“王”。
  我们的生命断然不会再经历那动乱的年代,人性也断然不会再受到那样的压抑,但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珍惜,却是这《棋王》最应该告诉我们的。
  如果我的青春如《棋王》里那样,我会怎样?
  岁月可以灰暗,青春可以贫乏,甚至我们的生命可以干枯,但惟有精神上那一点小小的追求,却是身而为人最大的财富和骄傲吧。
  英国作家孔拉德曾说:「小说的功用『使人们看见』。至于看见的世界是美是丑,却并非小说的作者所能左右。」而我认为《棋王》这书其实是一扇广阔的窗子,让人看见作者眼中的世界。读者能透过窗子瞭望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细看当时的民生百态。作者在书中借了一个能窥探未来的小孩子作导引,反思了不少很具争议性的问题:在渐趋物质化的台湾社会,太过依赖工业文明会带来什么后果?人类的将来又会是怎样的呢?有了预测能力会对社会做成怎样的影响?透过这堆问题,作者带出了他对文化转型和拜金主义等社会现象的深切关心,并希望藉此引起读者们的自我反省。
  
  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典型的知识分子都认为「钱就是自由,而自由比历史潮流更重要,有钱才能享受更好的自由」。故事中的程凌对于这个信念深信不移,故此他便以挣钱为一种崇高的目标,甚至靠神童的预知能力来在股票市场中大捞一笔。除了程凌,《棋王》中的其它角色如高悦白以画裸女为工作、周培只顾在股票市场打滚、张士嘉虚构神童来提高收视等等,他们不都是为求金钱而去干各种的勾当吗?人为了自由而努力赚钱,却因为要赚取金钱而失去自由,到最后才发现失去的自由比赚来的多,这才是最痛苦的。在这个金钱挂帅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为了挣钱,他们都摆出凶狠的爪牙在功利欲望主导的社会中觅食,为了私利而置人情道义于不顾。金钱总被以为是「万恶之源」,周培、张士嘉等人,知悉神童身份后的明争暗斗及尔虞我诈,企图把神童作摇钱树操控来满足个人欲望。他们每人都利欲熏心,罔顾神童的个人意义及感受,更是自私和卑劣的行为,这更有力地勾划出当时社会的人都在金钱洪流中为一己私利而置他生死于不顾的写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