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听觉艺术的表达技巧
作者:商河二中 王在禄 王长锋 时间:2007/7/7 6:29: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27
《论语》中说孔圣人曾听过美妙绝伦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已:“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让人羡慕之余,不免有些遗憾:美妙的感受,我们无法分享,只知道比肉味还美,但却没有对音乐艺术感性认识。史载,春秋时期韩国女歌手韩娥的歌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深深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三天不去,由此而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则运用了夸张和赋声于形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和享受。
后来,白居易老先生在表达听觉艺术方面匠心独运,成功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堪称后世楷模。他在《琵琶行》一诗中极尽绘声绘色穷形尽相之能事,把歌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听众才如痴如醉的绝妙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且不说诗人在歌女出场前的景物渲染,也不说诗人欲扬先抑的巧妙布局,单是正面描写足以被称为听觉艺术的绝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用“先有情”“掩抑”“声声思”“不得志”“无限事”等词语先声夺人,声情并茂,,直把读者引领到情感的深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则运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乐曲的清脆响亮,用“急雨”来比喻乐曲的急重有力,用“私语”来比喻乐曲的轻细肉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把视觉与听觉联通起来,用“花底莺语”来生动地表达乐曲弦律的流畅圆和,用“冰下泉流”“冰泉冷涩”来形象地描绘乐曲韵律的遏抑阻塞。“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动写静,表达出乐曲极度沉抑时给人的特殊感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又用“银瓶咋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及“裂帛”等形象地表达了乐声突起、激越高昂最后戛然而止的旋律变化。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听众沉浸在艺术享受中的美妙境地,侧面烘托了歌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诗人几乎调动了表达听觉艺术的所有手段,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音乐艺术给人的奇妙感受和艺术那不可思议的魅力。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位描写听觉艺术的高手,那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深得白居易真传。尤其在“明湖居听书”一章对于白妞的描写更为突出。首先运用普通比喻,生动地表达出歌声的特点。“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罢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用抛入天际的钢丝来比喻白妞那富有金属磁性的颤音。“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犹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用“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来比喻弦子伴奏下白妞歌声的清脆明丽。其次,成功运用通感性比喻,赋声于行,把抽象的歌声形象化。“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有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一位上与天同;及至翻到傲来峰,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来形象地表达出白妞的歌声洪亮高昂,节节拔高的特点,把抽象的声音变成了可视可感的形象。“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用 “一条飞蛇盘旋穿插周匝数遍”形象地写出白妞歌声抑扬顿挫、急速多变的特点。“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用“弹子上天”“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出了把无限声音俱来并发的特点。再次,成功运用了侧面描写。“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敷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借助听众的感受和反应来表现白妞说住技艺的高超。
简而言之,听觉的表达,不外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如拟声,比喻,比较、通感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进行描绘;侧面描写,则借助接受者的感受和反应来烘托听觉艺术的美妙或表演者技艺之高超。把握听觉艺术的表达技巧,有助于欣赏或表达艺术作品的魅力。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