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受乡人侮,贵为乡人谄——范进中举前后之对比

作者: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时间:2007/8/8 8:12: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682
  《范进中举》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先“冷”后“热”对比强烈,人物性格鲜亮清晰
  中举前,范进是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出榜那日,家里已经断炊,他不得不去集上卖鸡换米.即使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露面。范进的门庭真是冷落到了极点,门可罗雀。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这群好像是被导演有意藏在幕后的人物,便蜂拥而出。“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找回来替他穿上。真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中举后,张乡绅也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显得无比亲热。可是,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境况冷清凄凉到无以复加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辞与事实的真相形成极大的落差,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也就昭然若揭了。
  最鲜明而又最见精彩的对比,要算是胡屠户的前后两次贺喜。第一次,是范进中秀才,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进门就骂范进是“现世宝”,“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历年以来,也不知累了我多少。”还说范进能中相公是靠他“积了什么德”。在他将自己带来的礼品吃光之后,便“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那高傲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世道人情的凄凉,人与人之间的冷酷,连女婿与丈人也不能例外。第二次,是范进中举人,他“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后面还“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说尽了奉承讨好的甜言蜜语,热情巴结之态溢于言表。在得了六两雪白的赏银之后,便“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那心满意足和卑躬谄媚的表情,如在眼前。同是屠户身份,同是贺喜,但那礼品的规格和送礼时人物的身姿意态,却因秀才举人之别而迥然不同。前后冷热对比,如同放大镜一样,照清了市侩的心肝,收到了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作者的刻画,真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入木三分了。
  真可谓:“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二、由大“悲”到狂“喜”,折射病态社会心理。
  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以取得功名为终生理想,无比执着。他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的追逐和拼搏、一次次的落第和惨痛之中。终于在垂老之年,在“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的悲凉境况下,在自己对科举几乎已经不抱希望时,突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余他疯了。这种发疯是心理变态的表现。范进从“大悲”到“狂喜”的心理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支配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以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
  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时代的“大悲”。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  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 E-mail:nthadsdhy@163.com
  hadhy311@yahoo.com.cn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