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3/16 6:26:59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两个课时,约4980个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清月
一、教材简析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变”,了解人物的性格。
4、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演艺界有一句话叫“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申过来的?(生:学而优则仕)
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看课文注释1,补充介绍: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