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同一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07/9/4 7:37: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03
  2006年高考的众多题目都以同样开阔、普适、贯通的姿态揭示着同样的道理,并且使道理越来越明。
  全国甲卷(琼、桂、豫、晋、冀、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牧羊人是传统的观点,是“眼镜盒里装眼镜”的观点,是2006年北京卷对“以往的符号”的保留,是2004年福建卷的“圆形”的思维,是2004年江苏卷对“山的沉稳”的坚守。牧羊人孩子则是时尚的观点,是“眼镜盒里装照片”的观点,是“新的符号”的创造,是“不规则多边形”的思维,是“水的灵动”的演绎。
  全国乙卷(蒙、吉、黑、黔、滇、藏、甘、青、宁、新)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2%,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与全国甲卷一样,“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是传统的消歇;“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是时尚的兴起。图书阅读,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竹简阅读是传统时,图书阅读曾经是时尚。竹简阅读,也并非从来就是传统;当甲骨文阅读是传统时,竹简阅读也曾经是时尚。命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但是,触及“含意”的考场作文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有意识地推开“含意”之门,一览门外辽阔海天了。这与全国甲卷的考试结果呈现出强烈反差。全国甲、乙两卷,都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而且材料含意又完全相同,反差的原因全在于材料。乌鸦学鹰的材料是寓言,联想与想象的大门洞天;阅读消长的材料是调查,联想与想象的大门虚掩。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推开这扇虚掩的门呢?
  有人说,北京卷以“符号”为话题多好。我认为,“北京的符号”和“符号”孰优孰劣,不宜简单评判。比之门槛,“北京的符号”加了一重地域限制,无非比“符号”高了一些。高点好还是低点好?从有利于高校选拔同发,需要依考生水平和录取比例而定;从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出发,需要依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估价和期待而定。就好比奥运跳高比赛,及格线定高了,入选的人不够;及格线定低了,入选的人太多。斟酌恰当,实现两个“有利于”就是好命题。无论门槛高低,语文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学生锻炼想象力的强劲筋骨,使他们得以高高跨越门槛,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降低或砍掉门槛。
  联想与想象的前提是认清作文题目的含意,而这含意已经昭然若揭。福建高考作文题“戈多来了”
  、天津高考作文题“愿景”、广东高考作文题“雕刻我心中的天使”、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等等,个个命题组苦心孤诣命制的其实是一道题目——创建北京新的符号,体现的就是对北京的“愿景”;也就是期盼着人人心中都有的,但是答案丰富多彩的那一位“戈多”。1994年的考生,可以写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尝试”,我们为什么就有能在作文中创造五十万年后“北京的符号”呢?
  其实,我们只需将理性思维推进一步,我们就会洞悉,历年作文同一题---不只所有高考作文题目,亘古千秋一话题,甚或古往今来所有的文 学巨制、小品鸿篇,无非都在演绎、阐发着同一个主题: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碰撞----传统来自历史,时尚指向未来,生活在时间长河中的人们,无不在感受着新与旧的融合、碰撞,主观的或客观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宏与微、东与西、上与下、雅与俗……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而任何矛盾的对立统一,都挂靠在传统与时尚融合、碰撞的轴线上。用于高考的所有作文题,无非都是“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碰撞”的子题目,都有“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碰撞”的基因。懂得了主观、客观“传统 与时尚的融合、碰撞”,实际上就是懂得了人生和生活。而懂得了人生和生活的学生,还有什么作文题目不能驾驭呢?
  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他特别喜欢柳宗元,他读了很多诗歌,大概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也和他聊 聊 柳宗 元,这个孩子高二时候作文就尽量写柳 宗元,高考这篇作文他根本不用思考,任何话题都写柳宗 元,一定会写好,高考作文 是满分。
  下面以钱钟书为例,联系06年高考,总结上述观点。
  1、安徽:以“读”字为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 “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点明实质)//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 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录音采访;他拒绝了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袂所拍,《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对他的拍摄,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 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事例列举)//他以静穆对喧嚣,以冷峻对狂热。他不违其性,不背其行,心无旁骛,专注疑神,洁身行己,始终如一。在人生这部大书上,钱钟书就是这样心如止水不,卓而不群,写下不同寻常的一页,他一生为人行事,是一代的典范(概括分析)//他似一缕清风,一江春水,拂尘涤污,带给人间一些明媚 、一些清朗。(形象比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读钱钟书能使时间变短,生命变长,悟 钱钟书使人高尚超然,灵魂净化(分析点题)。
  2、上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你就是那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吗?你就是那位用一句幽默的“假使你吃了一个鸡 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 的母鸡 呢?”婉拒拜访者的大家吗?(问句入题)
  你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 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 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 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你用半辈子寒窗的寂 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你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 ,宠辱不惊,虚怀若谷。“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你学问做到极致,虚誉浮名也淡泊到极致。(叙事)//站 在学问至精 至深 、人品至纯至正的你的身边,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这就是“文化昆仑”的巍峨。(议论分析,揭示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